吕氏春秋中关于民文献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吕氏春秋中关于民文献综述

吕氏春秋中关于民文献综述   摘 要:《吕氏春秋》一书中重民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是一部符合时代发展的施政纲领,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协调君民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但重民思想又与现代民主思想存在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吕氏春秋》;民;重民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所编写的一部巨著。《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兼儒墨,合名法”,将其列为杂家的代表作。当时秦国统一天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这部《吕氏春秋》便是未来大一统帝国的治国纲领。作为一部政治性巨著,全书体现出鲜明的民本色彩,其中对民、对君民关系的理解,是我们理解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民的含义   前人的研究中,对《吕氏春秋》中“民”的含义的界定较少。一般认为“民”在广义上是指不具备官方身份的人;从狭义上说是指广大农民,是与“官府”相对的政治概念。具有以下特点,民是整体性概念,“民”是一个集体概念而不是一个个体概念;民是阶级性概念,把民理解为愚冥无知全体是春秋以来思想家的共识;民是阶级性概念,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1针对《吕氏春秋》一书,吕振羽分析称吕不韦从商人的阶级观点上确认人类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类不是只有器用工具的设备,而又是社会的动物”。2   民受欲望驱使,追逐利益而又目光短浅。“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是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功名》)“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执肝以求之。”(《节丧》)民出于满足自身需求的需要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智,为了利益不考虑生命和道德,甚至出现因厚葬而引发的盗墓。“以和氏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异宝》)“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乐成》)他们只认得金子却不认识无价之宝;只懂得享乐,而看不到千秋万代的功绩。由此可以看出民是愚昧的,是没有远见的。   民的个体能力有限而群体力量极大。“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捍。”(《恃君》)“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用众》)当民以单个个体出现时,自身力量甚至弱到难以生存,而以一个群体出现时,其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民具有与天同气的属性。在十二纪纪首,当天子所施政令违反时令,都会出现一些灾难性的事件,例如“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孟春纪》)“行夏令,则多活在,寒热不节,民多虐疾。”(《孟秋纪》),而实施政令的君主是“以万物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也就是说君主对天意的执行,以民的这种特殊属性作为桥梁,将天与君连接起来。   2 民与君的关系   君是为聚群利民而设置的。“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蛟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现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恃君》)因此,正如吕振羽所说,“为着互相利益的需要,便不能不结合成社会。”同时认为国家的出现,既所谓的“君道立”也是基于社会人群的利益上而产生出来的。周桂钿也认为天子是为了聚群利民而设置的,这是一种官为民役的思想。3   治民是君王治国的根本。《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吕不韦本人是重视人的生命的,反对杀戮。“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五本》)这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君主统治的根本在于民,重视民众,顺应民心是治国的根本。   3 重民与民主   《上农》篇中“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所揭示的就是重农,不仅仅是重视农业生产,更是将此作为一种治理策略。重民思想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郭沫若认为《吕氏春秋》中“尊重民意”的观点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4王其俊指出《吕氏春秋》一书重视民众的社会地位,强调为政要顺应民心,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实行爱民、仁政和德治,重视农业生产,实现社会稳定。5朱仁显认为顺民心,从民欲是治国的根本。《吕氏春秋》在君民关系上继承了先秦重民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民心向背往往能够成为国家兴亡的测试器。6江海荣则指出《吕氏春秋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