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现实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友不如己者现实意义

无友不如己者现实意义   [摘要]“无友不如己者”是《论语》中颇有争议的一句话,本文由此展开,论证了“朋友”这一概念在整个《论语》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对当代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朋友;忠信;仁;忠恕;兄弟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1-0083-03      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经?伐木》)这是一幅令人向往的诗意画卷,伐木声伴随着鸟鸣,鸟儿再用叫声呼唤着伙伴。鸟儿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懂得了交友之道,人们就能和睦相处,社会就能繁荣太平。   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那么作为《诗经》的整理者,他必然对这种古朴的民风予以继承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交友观念的分析,揭示其处世的价值核心及其现代意义。      一、交友之道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注:以下只注篇名。)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历来具有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此句又出现于《子罕》中,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毛奇龄在《论语稽术》中认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应独立为章,且又见于《子罕》,《学而》处应为衍人。独立为章,或应归人《子罕》,都有一定道理,这不属本文讨论主题,不予过多论述。   朱熹认为:“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已,则无益而有损。”即,无毋相通,是禁止的意思,朋友是帮助自己学习成仁之道的,不如自己则有害而无益,也就是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朱熹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朋友,无论对自己知识的增进、身心的修养都是大有益处的,这是件很好的事情。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人人都保着这种心态,这世上岂不是无朋友可交?   对此,黄式三在《论语后案》里予以了反驳,“‘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陆子静曰:‘人之技能有优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齐也。至于趋向之大端,则不可以有二,同此则是,异此则非。’陆说是也。依次旧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义亦通。《总注》游氏说以‘不如己’为不及己,信如是计较优劣,既无问寡、问不能之虚衷,俊乏善与人同之大度。且已劣视人,人亦劣视己,安得优于己者而友之乎?朱子弥缝游说,其费辞。”黄式三将‘不如己’解释为不同类,似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点牵强。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尚义,意见虽然不同,但可以心和;小人尚利,意见可能相同,但各为一己之私而难以和睦相处。所以孔子不可能以“同类或不同类”来作为交友的标准。后面的“已劣视人,人亦劣视己”的分析,可谓把握了要旨。黄氏对此句的理解要比朱子合情合理,故其对朱熹的批驳是有道理的。   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孔子认为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也就是说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好的要学习,不好的要改掉。这包括自己和别人,不好的品行自己也要改掉,同时也要帮助别人改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三人来讲是相互的。那个时代对老师已经很尊重了,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孔子作为尊师重教的先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试问孔子怎么会说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呢?   故此,“无友不如己者”的正确理解应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或者说“每个朋友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那么是不是说什么人都可以当作朋友去交呢?当然不是。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辞,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反之,同谄媚奉承、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告诉我们,要分辨益友与损友,从而决定亲近与疏远,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分辨原则。那么我们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即先辩“损、益”再与之交往,而不是交往后再辩“损、益”,这样岂不是更好。再进一步,我们再同别人交往中,我们对别人是损还是益,能否做到对别人有益而无损呢?   让我们再回到本节开头那段孔子对我们的教诲,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来理解:“君子的品行应该端庄、稳重,不然则无威严可言,修行也不会坚固。对朋友要忠诚和信任,每个朋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了过错,就要努力去改正。”         二、以友辅仁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