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贴膏研制及其临床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未病贴膏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治未病贴膏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 治未病 贴膏 冬病夏治 医案   “治未病”这一概念最早始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而“冬病夏治”疗法则很好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其中又以三伏天穴位敷贴法最具代表。我们将传统贴膏加以改进,增加药物透皮作用,减少皮肤不良反应,辨证选穴将穴位敷贴法用于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颈椎病、腰腿痛等证属中医寒性痹证范畴的疾病。每次贴2小时,每年3次(头、中、末伏),一般以3年为1疗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治未病”贴膏的研制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并列举一些典型病例的临床应用情况。      1 “治未病”贴膏的研制       组成: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和冰片,其剂量比例为1∶1∶0.5∶0.5∶0.1。    制作:选取100克以上剂量比例的优质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和细辛并将其混合粉碎,然后加入冰片、生姜汁调和,再加入赋形剂凡士林,分做成2cm×0.5cm大小的药饼,备用。      2 典型病例举隅      2.1 支气管哮喘:蒋某,男,19岁。学生。2007年7月15日初诊。咳嗽、气急反复发作15年。每遇天气变化时咳嗽、咯痰、气急明显,难以平卧。查体:两肺呼吸音清,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中医诊断为:哮证,痰热蕴肺型;两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治未病”贴膏在头伏、中伏、末伏穴位敷贴肺俞、心俞、膈俞、大椎。经上述治疗后,次年冬病夏治时患者诉哮喘未发,仍用以上穴位敷贴巩固治疗。   2.2 过敏性鼻炎:葛某,男,18岁。学生。2007年7月15日初诊。喷嚏、流清涕、鼻塞反复发作10年,伴鼻痒,晨起为甚。五官科检查发现鼻粘膜水肿、苍白,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来针灸科冬病夏治。检查:舌淡红、苔偏黄厚,脉滑。中医诊断为:鼻鼽,肺虚邪恋型;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予以“治未病”贴膏穴位敷贴肺俞、心俞、膈俞、大椎。同年二伏治疗时患者鼻痒、喷嚏、流清涕诸症均较前好转,苔己薄,鼻塞仍明显,继以前法治疗;同年三伏治疗时患者鼻塞也较前减轻;次年冬病夏治时,患者自诉过敏性鼻炎半年未发,再予穴位贴敷,巩固疗效。   2.3 慢性阻塞性肺病:王某,女,68岁。退休职工。2006年7月20日初诊。咳嗽、咯痰反复发作5年,伴活动后气促1年。平素畏寒明显,胃纳较差,大便较稀溏。查体:两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为:喘证,肺脾气虚型;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予以头伏、中伏、末伏“治未病”贴膏穴位敷贴肺俞、膈俞、心俞、脾俞、肾俞。经上述治疗后,次年冬病夏治时,患者诉咳嗽、咯痰已基本控制,气促情况也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继以上法巩固治疗。第三年冬病夏治时,患者咳嗽、咯痰、气促情况已基本消除,再予穴位敷贴,巩固治疗。   2.4 颈椎病:何某某,女,48岁。教师。2007年6月7日初诊。颈部疼痛并放射至左上肢7年余,平素畏寒明显,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查体:颈部活动无明显障碍,颈项及上背部软组织压痛明显,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舌淡、苔薄,脉稍沉。中医诊断为:痹证,气血不足型;西医诊断为:颈椎病。予以针刺颈夹脊、大椎、手三里,颈部加温针灸,经10次针灸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仍有畏寒,考虑患者阳气已虚,适值伏天,故予“治未病”贴膏穴位贴敷,扶阳祛寒。穴取大椎、膏肓、脾俞、肾俞、命门。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疼痛未发作,畏寒已除,患者精神抖擞,中伏、末伏续予穴位贴敷两次巩固疗效。次年回访,颈部疼痛、畏寒未再次发作。      3 讨论      “治未病”贴膏是在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配合了现代医学“透(经)皮给药系统”理论,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8226;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将其理论应用于“三伏贴”则是指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来进行穴位贴敷,此时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达到激发正气,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目的,使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   “治未病”贴膏中生白芥子性辛温,善走散,可温肺化痰,朱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故无论是胸膈或经络、皮肉等处的伏痰,其皆可散之。细辛性温入肺经,以温化伏肺之寒饮而止咳平喘,与甘遂、延胡索同用加强逐痰平喘、利气止痛作用。加以少量冰片、生姜汁引脾肺经,冰片味辛气香,芳香走窜,有引经、透皮作用;生姜辛温解表,温肺止咳。众药辛温走窜,散寒化饮,利气止痛,配合不同的穴位,能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