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中对外关系用语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国图志中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海国图志中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摘要】:《海国图志》一般被认为是一部关于域外的史地著作,近年来研究《海国图志》的文章较多,文章对《海国图志》中的对外关系用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海国图志》;对外关系用语;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510249-02      一、引言      汉、唐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和文化对于四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个时期各国使臣、商人、学者和宗教人但对其语言文字进行研究的似乎还没有士频繁往来,中国与域外交往十分活跃。明初,中国的航海业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文化交流。明清之际,西方的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宣道,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当时的对外文化交流基本上都是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总体而言,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辐射的。基本上是以夏变夷。但进入清代以后,由于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觉得没有外交的必要,拒绝同蛮夷接触,这样,对外界的知识知之甚少。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同外国交往,文章所研究的《海国图志》中的对外关系用语,就是指《海国图志》所使用的中国与其它国家接触过程中的外交用语、涉外评说及外国国名、地名。因为国门初开,国际外交用语我们吸收不多,而很多说法又来自文化碰撞,我们就把选择面定得较宽。      二、《海国图志》中对外关系用语述评      (一) 对中国以外的国家的称谓往往具有贬义,或者以其形象(如服饰、头发颜色等)等称呼外国,对外交往中所用语往往将外国视为臣民。   相当一部分用语体现了对旧词语的附会和扭曲或对旧词语的涵义进行了引申。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评论道:   工业革命这时候正势不可挡地发展,衰老的乾隆皇帝却毫无所闻。英国要求在公布税制的情况下放宽贸易限制,并要求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这些都是邀请中国加入刚刚诞生的近代世界努力,清廷却礼貌而自大地全部予以拒绝。   英国学者赫德逊说:   中国极像一个陷入重围之中的筑有围墙的城市。在城市中心,天子继续以君权的威仪在统治,拒绝承认其它民族的统治者是平等的。由于到北京来的使节都不愿以任何方式承认这种自封的最高权力,中国就继续留在由欧洲国家和奥托曼帝国这样的亚洲国家所组成的外交关系的世界之外。   上述两位学者所说的情况,在《海国图志》的对外关系用语中也折射了出来:   对外国的称谓,往往带有贬低之意:   夷番无来由乌鬼   对外交往中对国家民族的称呼往往以其形象命名:   白头回大白头小白头卷毛乌鬼国花旗国双鹰国   对外交往中仍将外国视为中国的臣国:   赉赐 诏谕   对旧词语的附会和扭曲以及对旧词语的涵义进行引申,在《海国图志》中甚多:   如以衙门来翻译议会,以拈阄来说明美国的总统选举。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海国图志》是资料汇编性质的,因此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并非全是魏源的思想。他本人对称外国人为夷狄是不赞同的:   夫夷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名,未知王化者言之,   对域外之人不能笼统地冠以夷狄之名,他同时指出:   明理行义,上通天文,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古今……,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在修订《道光夷舰征抚记》一书时,他还把原书中所有夷字均改为洋字,连书名也变为《道光洋舰征抚记》。      (二) 令人遗憾的是,魏源在解释西方(尤其欧美)先进的原因之时,用中国传统的气运、五行等来解释,并没有从人的素质,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究。   在《叙东南洋》中他说:   天地之气,其至明而一变乎?沧海之运,随地圜体,其自西而东乎?前代无论大一统之世,即东晋、南唐、南宋、齐、梁,偏隅割据,而航琛献赆之岛,服卉衣皮之贡,史不绝书,今无一登于王会。   叙曰:恭读康熙五十年十月壬子圣祖谕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夫康熙之世,荷兰效戈船,定贡期;意大利国备台官,佐历算,四海宾服。而大圣人已智周六合,虑深万世,何哉?地气自南而北,闻禽鸟者知之;天气自西而东,验海渡者知之。   魏源生活的时代(1794-1857)处于封建社会末世和近代初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朝政腐败,对外闭关自守,清朝封建统治濒临崩溃。作为忧国忧民的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不能无动于衷。但由于魏源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在解释清朝走向没落的原因时,仍然 用传统的气运来解释,认为天地之气,至明朝就发生了变化,前面的朝代,无论统一与否,都有外夷来朝贡,而如今无一登于王会。用气运来解释清朝衰败的原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对于苏伊士、巴拿马两地开凿运河,他也用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