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专题中狼形象特点与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狼专题中狼形象特点与意义

狼专题中狼形象特点与意义   【摘 要】狼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在蒲松龄的《狼三则》之一中,狼是贪婪、狡猾的代名词,最后身首异处,“止增笑耳”;而在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一文中,母狼以死换生的勇敢、深情、智慧又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这种矛盾的两极形象中,传达的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命题;在狼运用计谋的不同结局中,彰显的是“爱”的力量和意义;在解读狼性的过程中,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善与恶的矛盾交织,得与舍的利益取舍,生与死的权衡选择……   【关键词】狼;狡猾;智慧;贪婪;大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133-02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课本里除了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还会有一个专题,其内容或涉及动植物,或涉及自然现象,还涉及思维方式。6个专题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却是七年级上册的“狼”专题,较之荷、叶、鸟、云等自然对象,狼在专题中所呈现的形象之矛盾,主体之深刻,笔者认为是其他动植物、自然景象所无法比拟的。   该专题中有蒲松龄的《狼三则》之一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两个短篇小说,外加3份短小的参考资料。其中,资料一和资料二是对狼的归类、习性、分布、演化等科学知识的介绍;资料三则比较有趣,是有关人们对狼认识变化的历史逸闻,加深学生对狼自然属性的认识:狼虽然因其嗜杀凶残而让人印象不佳,但在自然界它却是生物链中维持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一环,自有其作用与价值。这就表明狼在不同的文章中其形象地位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充满矛盾对立的,这种对立在蒲松龄和毕淑敏的笔下表现得异常明显。   先看第一篇,蒲松龄的《狼》。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屠夫的处境:天色已晚,孤身一人,挑着担子,行走郊外。这时饥肠辘辘的两狼盯上了屠夫这个猎物,“缀行甚远”,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一前一后扑上去咬死屠夫呢?想必是屠夫健壮肥硕也不好对付,切不可贸然行事,此刻只能谨慎一些来试探屠夫,渲染恐怖的气氛。显然,两狼的跟踪产生了效果:屠夫先示弱了,竟然主动“投以骨”“复投之”,这是“屠惧”在行动上的直接表现。此刻正是两狼的最佳进攻时机:一则屠夫势单力薄;二来地形位置不利;三是屠夫发出明确讯号:内心恐惧,毫无斗志。如果此时两狼前后攻击,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到时候连人带骨头可都是它们的了。可是两狼在得到骨头时心里就乐开花了,先把到嘴的骨头吃了再说!得了便宜后开始不满足起来,耍起无赖来了,“两狼之并驱如故”,它们一起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想以这种方式给屠夫更多的心理暗示:给我们更多的骨头,否则我们吃了你!利益让它们理智昏聩,贪婪使它们忘记危险。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张狂使它们被眼前的所谓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最后连性命都搭进去了。其实这不也是人的通病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当屠夫放弃幻想,决心与两狼斗争到底时,情势发生了逆转:“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怯懦的心理使它们企图继续威胁、恐吓对方,不过很快发现这一招不管用了,这才使起诈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奈何屠夫“骨已尽矣”, 绝境求生的勇气和力量使其“暴起”“毙之”,随后又杀一狼。“顷刻两毙”的结局给两狼的欺诈手段“止增笑耳”,贪婪、怯懦的灵魂滋养的是一具外强中干的皮囊,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纵观全文,导致两狼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变诈几何”,而是它们的贪婪与怯懦,对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以致失去了最佳时机,这其实也是人性的弱点。   专题的另一篇小说《母狼的智慧》则处处与蒲松龄的文章相映成趣。首先是环境的改变,从村野荒郊换成大兴安岭,前者是人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动物生活的场所。其次是角色的转换,蒲松龄笔下两狼是施害者,屠夫是受害者;毕淑敏却让猎人成为进攻者,母狼变成受害者。语境的变化,是狼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变化的前提条件。因此,两人对狼的态度也截然相反,不同于蒲松龄对两狼的鄙夷、嘲讽,毕淑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狼的同情、悲悯、钦佩、赞叹,猎人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仿佛也是在为自己猎杀母狼的行为忏悔。   文章开篇就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这句话虽缺乏科学性,但非常符合猎人的人生经验――整天和大兴安岭的动物打交道的他,不是科学家,没有做过精确的分析,表达上亦不专注于逻辑的严密,他想要传达的是狼的聪明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为此,作者层层铺垫,先用“当年的神勇”表明猎人捕猎技艺的高超,反衬下文中母狼瞒过他保全幼崽有多么不容易;接着又讲述狼只身带多只小狼过河的法子,从普遍意义上来强调狼的聪明才智。在正反衬托后,小说的主角母狼与猎人的较量才正式开场。   和蒲松龄笔下两狼对付屠夫的境况不同,母狼一开始就完全处于劣势:一来它遇到的是所有动物的天敌――猎人;二来这个猎人不但武器先进,而且十分神勇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