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视阈下中国文论话语范式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文视阈下中国文论话语范式研究

经文视阈下中国文论话语范式研究   摘要:“经”与“文”是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两个重要维度。依刘勰“释名以章义”考察“经”与“文”可知,“经”之本义是“经营”,“文”之本义是“纹身”。在中国文论话语体系里,“经”之经营乃是一种返道之力,是文论话语的本根。“文”之文采乃是一种诗性之风,是文论范式的泉眼。“经”与“文”的相交发展促使古代文论话语范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对中国文论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关键词:经;文;文论话语;范式研究   一 “经”乃文论本根,“文”是范式泉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经”与“文”有着极高的评价。刘勰论“文”则曰“文之为德也大矣”,论“经”则曰“经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经”与“文”在刘勰看来,是天地之道传授天地之心的两仪。因为道、圣、文三者,所依之据乃是经,所播之道乃在文。所以,无论是古代文论的话语生成,还是整个文化的话语范式,“经”和“文”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维度。而且这两个维度,是骨肉相连,紧密相关的。刘勰论文心的思路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目的是“振叶以寻根,沿波而讨源”,因此,欲要追寻古代文论的话语范式,探颐当今文论话语建构之方法,还须依此“旧地重游,以观新景”。   (一) 经者,文论之本根   1.“经”之本字为“?y”   “经”乃中国文化元关键词之一,其关键性之所在,一是文化元典之命名,二是文化根柢之指称,三是文化精神之确证。欲把握“经”之大旨,应追溯“经”之本义。《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系,?y声。”段注“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4页。,强调“经”之“织之纵丝”与“天地之常经”的双重义旨。刘师培称“盖经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衡丝为纬,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刘师培:《刘师培讲经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8页。,皮锡瑞称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弟子辗转相授谓之说,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乃孔子所手定,得称为经”[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9页。,显然是对《说文》段注双重义旨的分别阐释。   实际上,经之本字为“?y”。“?y”与“经”起初是两个单独的字,“?y”的出现似应早于“经”:“?y”是西周早期的字,“经”则是西周中期的字(史料明确记载此时纺织之术大盛《诗经》中早有周人关于纺织的记载,比如《诗?大雅?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V,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陈风?东门之扮》:“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等等,都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时期纺织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西周中后期二字开始通用,似因二字之取义皆有纵横、贯穿之象。而且,西周中期有“经维四方”,西周后期毛公鼎又有“肇?y先王令”,亦可证“?y”与“经”二字至西周中后期才得以通用,并延续至今。据考证,“?y”后与“经”还有“陉”皆通。如黄侃《声韵略说》“凡此诸文……而?y脉明白可寻”黄侃:《黄侃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388页。。   “?y”为川水之貌,此乃天地营构之象;而“经”为纵丝之织,此乃人事治理之道。中国文化向来就有“天人合一”的传统,而“天人合一”心理根源,是诗性智慧的万物有灵、物我同一。“经”与“?y”的创制者,在心理上会认为有天帝在统治万物,有天道在经营万世。从形而下的层面论,西周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时人对“经”与“?y”之词义的认识。“经”,作为“纵丝之织”,显然是属于“家事”;而“?y”,作为“川水之貌”,则是天下之事,属于“国事”。   2.“经”之本义为“经营”   周代铭文有“经维四方”和“肇雍经德”,透出一股经天纬地、经邦治国的帝王之气,今人考此处“经”义为“经营”许道勋、徐洪兴:《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从目前的材料来看,“经”字做“书籍”解,最早也要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经营”之义才是“经”的本义,而非后世认为的“经籍”或者“经典”。   从现有材料看,春秋战国之前,“经”无“经籍”之义,更无“经典”之义,更多的是“经营”之义。除前文所引周代金文之“经”为“经营”之义外,还有更多传世文书的证据:   《书?周官》:“论道经邦。”姜建设:《尚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2页。(郑玄注,经者,经营也)   《周礼?天官?序》:“体国经野。”[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