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群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中国人群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摘 要 为确定6名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细菌群落结构,将扩增的菌斑中的细菌16S rDNA序列克隆到大肠杆菌.测序后对323条可鉴定的克隆序列进行分析,发现龈下细菌群落主要由6种细菌门类组成,而细菌属类的分布差异较大.这为提高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的认识、提供更多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人群;牙周疾病;慢性牙周炎;牙菌斑;16S rDNA
中图分类号 Q939.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2537(2017)06-0040-0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bacterial composition of human subgingival plaque in 6 Chinese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 and provide related bacterial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Amplified bacterial 16S rDNA sequences are clon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After sequencing, 323 identified cloned sequences are analyzed, the subgingival microbial community mainly consisted of 6 bacterial phyla. However the proportions of bacterial genera in the subgingival plaque samples are different.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d providing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Chinese; periodontal disease; chronic periodontitis; dental plaque; 16S Ribosomal DNA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口腔两大类主要疾病之一,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患病率.目前大量研究显示宿主对微生物不恰当的免疫反应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由?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牙周炎的详细病理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1].研究显示一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类群在牙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与牙周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3].因此,准确了解病原体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需要了解牙周微生物群落信息[4].
尽管人类频繁接触不同种类细菌以及个体间潜在的传播,但每个人往往保持自己的牙周菌群结构,这表明牙周菌群个体差异可能受到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5].有研究证实有些牙周疾病的发生在不同种族成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6].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些研究中使用的样品数量有限,菌群的组成在个体、种族、群体的差异仍然不是完全清楚,特别是很少有研究提供有关中国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菌群结构信息,而这对研究者认识牙周病发病机制很重要[3].
1 材料和方法
1.1 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收集及选择标准
选择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均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都是中国人血统,其中3名29~67岁女性患者,3名32~60岁男性患者.所有患者都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并通过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样品的采集与DNA的提取
分别在每位患者4个象限口选择4颗最深的牙周炎牙齿为样品,用气吹枪保持牙齿面干燥.清除掉牙齿表面的菌斑后,使用龈下刮治器获得龈下菌斑,然后把6个患者的样品分别放入装有1 mL PBS的1.5 mL离心EP管.10 000 r/min离心,去除上清液,-20 ℃保存.
使用Zoetendal[7]建立的“洗涤,冻融,珠打浆机,苯酚-氯仿” 方法提取DNA.取1 μL DNA溶液用0.8%琼脂糖凝胶电泳以检测DNA的纯度和完整性,剩余DNA溶液在-20 ℃冷冻保存.
1.3 PCR 扩增16S rDNA片段,并克隆
使用一对通用引物[8]在标准条件下进行16S rDNA扩增.PCR反应在ABI 9700热循环仪中进行.使用1U 的LA Taq聚合酶(Takara)(50 μL终体积)在热启动说明书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