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以色列关系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
中国-以色列关系的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分别于1949年和1948年在亚洲东部和西端建立,但经历了43年的漫长历程才建立外交关系。使中以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外部力量的干扰,而不在于双边关系中的问题和双方各自的内部阻力。建交17年来,中以关系全面、稳步地发展,但在中以关系演进的全过程中,动力和障碍一直是并存的。
关键词:中国-以色列关系 ;历史演进;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D8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2-0156-08
作者简介:
潘 光,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 200020)
六十多年来,中国―以色列关系沿着一条十分罕见的轨迹演进,经历了风风雨雨后终于达到了全面、稳定发展的良好状态,但在具有强劲驱动力的同时仍面临一些障碍。本文拟对此做一回顾、分析和展望。
从建国到建交:一波三折的中以关系
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都发生了划时代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分别于1949年和1948年在亚洲东部和西端建立。当时两国之间并无任何直接的利害冲突,建立外交关系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必定会给中犹两个民族进一步发展传统友谊提供一个极好的契机。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直到43年后才实现。在这43年里,中以关系走过的曲折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友好接触时期。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办的报纸在内的中国舆论界普遍表示欢迎。5月27日,华北解放区的《冀中导报》指出:“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受到以色列政府和人民的欢迎。1950年1月9日,以色列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东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人民日报》1950年1月17日在头版报道这一消息,使用的标题是:“以色列、阿富汗、芬兰决与我国建外交关系,周外长分别复电表示欢迎。”??②此后几个月,中以两国朝着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方向迈进。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一样,以色列与旧的国民党政权没有官方关系,因此中以之间并无影响建立邦交的直接障碍。1950年6月,中以双方代表在莫斯科首次会晤,开始讨论建交的具体事宜。但就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与美国极有可能在朝鲜发生正面冲突。在这样的形势下,来自美国的压力使以色列政府对中以建交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6月底,以色列外交部通知以驻苏代表:“政府原则上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在远东局势明朗之前,政府在这方面不会做出任何决定。这点只有你知道,在得到进一步指示前,你只能静观事态发展。”
[美]M.柯蒂斯和S. A.吉特尔森 (Michael Curtis Susan Aurelia Gitelson)编:《以色列在第三世界》(??Israel in the Third World??),新泽西1976年版,第225页。
10月,中国出兵抗美援朝。1951年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责中国“侵略”。此后,以色列政府便停止了与中国的接触和谈判。这样,冷战在全球愈演愈烈使两国失去了建立正常关系的第一个机会。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西方关系趋向缓和,中以双方也再次开始就建立外交关系进行接触。1953―1954年,双方在莫斯科、仰光、赫尔辛基、伦敦频频会晤,仰光成了中以接触的主要地点。
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中国与阿富汗和以色列建立正常关系的接触正在进行之中。”
新华社北京1954年9月23日电。
然而一些以色列政界要人,如驻美国大使阿巴#8226;埃班等人,对加速中以建交进程并不热心,担心这会影响美以关系。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压力下,以色列在联大投票赞成美国支持的不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会议议程的决议案,这一举动显然给中以建交谈判泼了冷水。同时,以色列政府指示其驻缅甸使馆和访华代表团,除了探讨发展双边贸易的可能性之外,不要作任何承诺
[以]泽夫#8226;苏赋特:《中国以色列建交亲历记》,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此后,在万隆会议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迅速发展。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难民问题还没有解决。”
《新华月报》1955年4月号。
4月24日,万隆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表示“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