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设计教学中运用研究.docVIP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设计教学中运用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设计教学中运用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符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积淀蕴含着生活哲理、智慧和情感,应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的作品案例赏析以及造型训练中载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论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构成设计   1 构成设计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现状   构成这一概念起源于1913年~1917年俄国新艺术运动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的实质是形态构成,放弃了纯粹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转而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能运用于现实生活和产业。1919年,德国著名的建筑家、设计理论家瓦尔特?格罗佩斯建立德国包豪斯学院,引进构成设计这一概念融入基础教育之中,逐步形成了设计教育的基础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传入过我国,各大艺术类高校纷纷把构成教学看成是现代艺术设计改革的重要手段,几十年来构成教学逐渐形成为设计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构成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的艺术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设计训练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并注重各种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使现代教育摆脱了传统的以装饰风格为主的工艺美术教育。由于构成教育涉及大量的训练,加上多年来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只要掌握不当就会入形式主义。导致学生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并不知道平面构成中为什么要反复组合“点、线、面”,只是死记硬背色彩构成的色彩调和方式,并不知道立体构成和装置艺术的区别,这几乎完全与专业设计课程脱节,违背了构成设计教育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大量的专业学者和艺术设计工作者都提出过大量的观点和解决之道。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越来越被各个国家重视,大量的以民族文化为元素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熟悉和传承完全可以从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构成教学中开始实现,也可以打破构成教育中的形式教学,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和构成教育的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形”与“意”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蕴含生活哲理、智慧和情感的标示,应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资源。   从中国美术史角度,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大致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时代、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元代、明清和近代时期,各个时期和各民族都在“形”上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例如,原始时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独特的线条组成了涡状纹、垂幛纹、方格纹、雷纹等平面装饰意味的图形符号,其次奴隶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所出现的鼎等造型和饕餮、夔龙、夔凤等纹饰,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代表性符号。又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帛画和漆器装饰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和佛教艺术的兴起、隋唐时期的“唐三彩”、敦煌莫高窟等唐代壁画、两宋时代的院体花鸟画、元代的文人画、明清时代的水墨大写意绘画以及园林宫廷建筑等。在中国历史文化这个大宝库中,每个时期的绘画、陶器、瓷器、建筑、雕塑等手工艺品,都有太多可以值得深入探索的造型形态、结构和色彩运用。   除了对传统文化符号“形”即表现形式上的思考,其“意”即其所包含的各家思想风格内涵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符号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其意境上带有神秘和朴拙之感。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商周青铜器用于祭祀朝拜,代表至高无上统治阶级,体现的是一种庄严大气之美。到了战国秦汉时期“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尤其以孔子和老庄的儒家美学思想为主,影响至今。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战争,文人们更加崇尚老庄,“玄学”兴起和佛教发展,出现了第一批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古代文艺理论著作以及名垂千古的谢赫的“六法论”,更是提出了把外在的形色和内在精神合二为一的重要观点。隋唐时期以孔孟儒学为正统,儒、佛、道三教并立发展,赋予了这一时代文化的健康、大气、生气勃勃的精神。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徐熙和黄筌的花鸟绘画所凝聚的美学思想,确立后世数百年花鸟画艺术的基本格局,以及苏轼与老庄一脉相承提倡平淡的艺术美学思想,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宝绘录》中曾记录:“古今之画,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体,各随时代不同,然以元集宋,足称劲”元朝延续儒家思想为主,元四家推动文人画在绘画史上新的一页,讲究笔墨的趣味和诗书画印的结合。到了明清时期,宋理明学成为文化的主体和官方哲学,进入了“西学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