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资源利用途径探讨 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大蟾蜍资源利用途径探讨 ①

中华大蟾蜍资源的利用途径探讨 ①   摘 要 中华大蟾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尤以山区地带资源较为丰富。它不仅是珍贵的药材,并是重要的害虫捕食性天敌,保护利用中华大蟾蜍资源具有着极大医学药用价值和生态经济学意义。近些年来,缘于人类捕获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变差,自然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仅凭野生资源禀赋,不仅难以满足药用资源的需求,并也明显削弱了对农林牧业害虫的自然生态控制能力。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生态优势,并为洁净田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支持,本文就中华大蟾蜍的资源利用与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探讨,诚愿与大家共同商蹉。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养殖;利用途径;探讨   草生长的池塘、水库浅水处、水流缓和的水沟、有20-25 cm水深的稻田作为产卵、蝌蚪繁育场所,并为了便于管理和成蟾的扩散活动,可将产卵、蝌蚪繁育场地分设,将卵块孵化的蝌蚪繁育场所因地制宜地选择在离林园、菜地等旱作地近处的山边田、塘库、水沟或根据水源条件在旱作地内间距设立孵化池,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蟾蜍产卵盛期,将卵块捞起投放到蝌蚪繁殖场地进行培育,以期利用其自然扩散作用,扩大分布区域范围,积极有效地发挥其天敌控害作用。如行稻田放养,应选择较为僻静,排灌方便,水源较为洁净的田块为好,在稻田四周用80 cm高的塑网围起,在栏网内修筑约1.5 m宽的围埂,供于蟾蜍上岸活动,在稻田的进出口设置网片,防止蟾蜍外逃或敌害随水入侵,在稻田围埂的内侧挖1-2个面积约占放养总面积1/6,能保持水深40 cm的池塘,用以饲养小蝌蚪,并在池塘的一端在塘埂上设一适当进水量的注水管,另端保持深水40 cm的高处设一出水口,出水口设置网片,也可在不与稻田农事操作相矛盾的情况下,适当加深水层约20-25 cm,将蟾蜍卵块或小蝌蚪直接放入田内放养。在蝌蚪放养池筑好或稻田平整后可用生石灰25 kg/666.7 m2,均匀撒施进行消毒,5-7 d灌水时施入发酵病后的栏粪肥约200-225 kg/666.7 m2,5 d后将卵块或小蝌蚪投入到池塘或稻田内放养。放养密度一般按蝌蚪6 000-8 000尾/666.7m2投入,卵块、蝌蚪投入后,要注意活水补给或避免大水漫灌,以保微水流动为宜,实行稻田放养,除蝌蚪培养期需适补给浮粉状自配料、蝇蛆、猪牛血等饲料外,原则上,主要靠取食田间自然食物为主。蟾蜍放养的稻田一般不致于造成害虫为害水稻生长,如遇害虫大瀑发或病害发生需要用药防治时,应尽量避免剧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对硅类较为安全的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农药防治,用药时应尽可能加深水层,选择在晴天,喷头朝上,细雾化喷药,尽量减少药液下沉致田水中,一旦田间药物沉积过浓时,应即行挽水,以保蟾蜍安全,当蟾蜍蝌蚪成为幼蟾,在田间生长60-70 d后,便可捕大留小,分批捕获成蟾,供于加工或出售[10-13]。   2 种蟾的利用与采集   当地地处山区,基本上境内的山塘、水库、山边稻田、低洼积水处都是蟾蜍的生存之处,只要到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前对适生场所,通过浅水处加深水层,静水处间期换水,杂草过密处适当除草增进光照以提高温度等捕助措施,便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针对部分蟾种密度偏低或至稀缺的种苗繁育场所,可以通过在惊蛰前后气温稳定在10 ℃以上,蟾蜍解除冬眠外出活动时,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或浅水处捕足越冬成蟾,投入到种苗繁育场所进行产卵、孵化;也可于蟾蜍产卵盛期,在大雨过后到稻田、池塘、水沟等外收集卵块,放入种苗繁育场所内孵化,以提高繁殖效率,生产更多的种苗。   3 种苗的培育管理   蝌蚪刚孵化的2-3 d内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以取食卵膜为食,2-3 d后可取食水中的藻类和碎屑食物,可于卵块孵化前7 d左右在蝌蚪培养场地(池内)施入小量的发酵猪、牛、鸡粪等繁殖浮游生物,以供小蝌蚪为食,到孵化后3-4 d起,随着蝌蚪的生长,依据水质肥瘦程度和蝌蚪密度,每天用猪、牛、鸡类,麸皮、菜叶、猪牛血、鱼肠、淘米水、酵母粉投喂1-2次,培育期间保持水深20-40 cm,雨期注意做好排水工作,以免溢水而致蝌蚪外逸,如遇水质变坏,应注意及时换水,蝌蚪经约2个月后,即可变为幼蛙,开始营水陆栖生生活。   4 成蟾放养   在自然状态下的成蟾放养,主要靠蝌蚪(种苗)培养场所在不同作物(植物)生境间的合理分布,由成蟾自主就近扩散进行自然放养,在放养地内通过坎镶入空心砖,砌石坎留孔洞、周边、潮湿地处留养草丛、堆放枯枝杂草等以供其白天躲藏栖息;在放养地内装置诱虫灯,引诱害虫供食;在高杆作物或果园、林地内间距在密度较高的放养区内用杂草与粪便堆积地面,繁衍虫类供食;为提高产出在食源不足或条件充可的情形下用30%的饼粕类,40%的屠宰下脚料,25%的麸皮,5%的大豆粉等混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