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写人论中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docVIP

中国古代写人论中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写人论中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正如“神”、“气”、“韵”、“味”等范畴一样,“态”也是从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范畴,被援引到评诗论画的文艺美学范畴,尔后再成为一个重要的写人理论范畴的。在中国古代画论与小说戏曲评点中,“有态”、“得态”等术语指的是,以人物为主体的艺术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活”的境界。在具体的小说、戏曲评点中,人们多用“娇态”、“媚态”、“闺态”等术语来评点关于女性柔美性征的描写,展现出“态”的女性化倾向。作为一个特殊的写人理论范畴,“态”具有“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的特征。由于它通常附丽于“形”、“神”,故而长期受到它们的遮蔽;又由于它相对独立于“形”、“神”,故而拥有去蔽还原的应用前景。当今,随着现代语言学“态势语”理论、社会心理学“角色扮演”理论的流行,“态”范畴的用场在不断扩大,其应用价值也被人们不断地重新发现。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梳理其脉系,加强古今对接,推动其现代转型。   [关键词]态 写人论 形 神 态语 角色扮演   [作者简介]李桂奎(1967-),男,山东省沂南市人,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   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及小说理论研究。   黄霖(1942-),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7)11-0094-08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正如“神”、“气”、“韵”、“境”、“味”等范畴一样,“态”最早也是从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范畴,逐渐被援引到文艺批评,尔后才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形”、“神”之外的重要写人理论范畴的。于是,人们不仅经常运用“体态”、“容态”、“姿态”、“仪态”、“声态”、“情态”、“意态”、“神态”、“媚态”、“娇态”等相关术语来评论人物的表象及其风韵神情,而且还经常运用“取态”、“有态”、“得态”、“尽态”等相关术语来评论写人途径及写人境界。几年前,我们在翻阅有关《西厢记》评点的时候,就曾对“有态”、“情态”、“娇态”、“闺态”、“一字一态”等等术语产生过兴趣,并撰文感言:“‘态’这个范畴并未引起后人较多的注意与生发。”近年,尽管有人对“态”这个范畴的哲学意义及其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过有意义的分析研究,但基本没有涉及它作为写人论层面的问题。本文拟以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写人评点中的“态”范畴为中心,探讨其理论意义及现代转型。      一、“有态”。一种“活”的写人境界      “态”,也称“态度”,繁体作“熊”,从字形构成来看,它是人物心灵触动而成的表象,其本意是指可感可触的人物外表之“状”与其蕴涵的内心之“意”的有机结合。《说文》云:“态,意态也。”段玉裁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心有意动而后溢于言表,便成为意象化的“态”。在先秦典籍中,“态”已被广为运用,如《荀子?修身》说:“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重而野。”这里的“态度”,侧重于指人的静态的姿势。《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与《列子?说符》都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a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这里与“行步”、“颜色”(脸色)、“言语”并举的“态度”,侧重于指人的动态的情状。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之“态”来获取其神情信息。后来,“态”这一被广泛地用来描述人物生存状态的重要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用来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及其给人的视觉影像,在原始思维以及隐喻思维的作用下,它不仅可以指人,而且还可以指物;不仅指花鸟虫鱼等生物,而且还指山水土石等无生物,其用法之灵活与用场之广泛类似哲学意义上的“形”与“神”。后来,“态”的这种哲学意义也渗透到诗画创作与评论中,如唐代杜牧《齐安郡晚秋》诗曰:“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这部画论中说:“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又说:“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   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态”似乎以其“牢笼百态”、“千姿百态”之势包罗万象,且难以追根溯源。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以及写人理论范畴,“态”的头绪还是可以梳理的。它虽然经常被转喻性地用来评价书法或绘画的笔势,如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言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徐渭《评字》说:“笔态人净媚,天下无书矣。”但它最初毕竟还是更多地被直接用来评论文学艺术写人所达到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