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型秦墓墓主族属及身份探析――以渭水流域中型秦墓葬俗为视角
中型秦墓墓主族属及身份探析――以渭水流域中型秦墓的葬俗为视角
摘要: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关键词:中型秦墓;直肢葬;屈肢葬;铜礼器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4-0098-05
迄今为止,渭水流域经科学发掘的秦墓已逾千座,这些秦墓的葬式以屈肢葬居多,也有少数直肢葬。两种文化归属截然不同的葬式在秦墓中同时并存的现象,长期以来令有关专家学者感到困惑。近年来,秦人葬式的等级阶层说在学界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即秦人的葬式决定其生前所处的社会阶层,拥有青铜礼器的贵族阶层采用直肢葬,而下层平民则采用屈肢葬。然而,出土青铜器的中型秦墓既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这种现象如何解释?中型秦墓直、屈肢葬人群各自的来源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本文拟在广泛占有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展开实证性探讨。
一、渭水流域的中型秦墓
笔者曾撰文讨论秦墓的分类,将渭水流域秦墓划分为大、中、小三大类型,各类型分别与秦国社会的上、中、下各等级阶层相对应。中型秦墓是指随葬青铜礼(容)器5-3件(含3-1鼎)、墓底面积在15-6m2以下、有仿铜陶礼器以及日用陶器、葬具为1棺1椁的墓葬。根据随葬青铜礼(容)器和墓葬面积的大小不同,中型秦墓又可细分为A、B两小类。中型A类墓有含3鼎在内的9-14件青铜器,墓圹面积以9-15m2居多;中型B类墓有含1鼎在内的2-5件青铜器随葬,墓圹面积则在5-9m2左右。洞室墓面积比竖穴墓稍小。中型秦墓的墓主们是生前属于社会中间阶层的中小贵族。
按上述分类标准,在渭水流域共筛选出47座春秋初期至秦末的中型A、B类秦墓(以下分别简称中A、中B)。其中春秋早期8座(灵台景家庄M1/中A、宝鸡西高泉M1/中B、宝鸡南阳村M1/中A、宝鸡南阳村M2/中A、宝鸡姜城堡铜器墓/中A、礼县圆顶山98LDM3/中B、宝鸡福临堡M1/中A、礼县大堡子山I M25/中A);春秋中期5座(宝鸡秦家沟MI/中A、宝鸡秦家沟M2/中A、凤翔八旗屯76AM9/中B、长武上孟村M27/中B、凤翔八旗屯76CM2/中A);春秋晚期7座(凤翔八旗屯76BM27/中A、礼县大堡子山ⅢM1/中A、凤翔高庄M10/中A、凤翔高庄M18/中B、凤翔高庄M49/中B、凤翔高庄M48/中B、武功赵家来M1/中A);战国早期4座(西安沣西客省庄M202/中A、凤翔西沟道M26/中A、凤翔八旗屯76CM9/中A、凤翔邓家崖M7/中B);战国中期3座(凤翔邓家崖M4/中B、风翔八旗屯76BM31/中B、凤翔八旗屯81M14/中B);战国晚期至秦末20座(凤翔高庄M16/中B、大荔朝邑M203/中B、凤翔高庄M17/中B、咸阳黄家沟M43/中A、大荔朝邑M107/中B、大荔朝邑M103/中B、凤翔野狐沟M1/中B、咸阳塔儿坡M32350/中B、西安南郊茅坡M34/中B、西安南郊潘家庄M107/中B、西安南郊潘家庄M150/中B、西安南郊潘家庄M181/中B、西安南郊潘家庄M185/中B、西安南郊潘家庄M200/中B、西安南郊潘家庄M189/中B、98交校Ⅱ区M24/中A、01中财M77/中B)。
二、中型秦墓在头向、武器随葬方面所表现的葬式差异
(一) 中型秦墓的头向
本文所用秦墓头向数据均来自发掘报告,为了明确中型秦墓葬式不同的墓葬群体间是否存在头向差异,我们做了如下分析。
春秋时期有20座中型秦墓,直肢葬、葬式不明的中型秦墓各6座,屈肢葬8座。6座直肢葬中型秦墓分别是礼县大堡子山ⅢM1、凤翔八旗屯76CM2、凤翔八旗屯76BM27、宝鸡南阳村M2、凤翔八旗屯AM9、长武上孟村M27,它们无一例外均为西头向。8座屈肢葬中型秦墓中,西头向者占总数的49%,南头向者占总数的25%,北、东头向者各占总数的13%,即非主流的东、南、北头向者在数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