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与创新研究.docVIP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与创新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摘 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新问题。中国高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如何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高校面临的新任务之一。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创新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人们谈论文化,从历史的角度谈论的比较多。在“上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夏、商、西周时期,在这一阶段,首先是商朝发明了文字――甲骨文,西周发达的青铜文明。在思想的高度上此时人们对宇宙的观点是宏观的,孔子、老子、孟子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以感觉为基础来体验客观外界的和谐,显示了东方古老文化的宏观特征。   汉唐时期,在农业与手工业、畜牧业分离之后,中国文化曾今大放异彩,领跑世界一千多年,汉唐文化就是它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所谓的中古时期。这时期的文化宝藏首推唐诗,它不仅可以入乐表演,还是大多数政治家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手段。同时,唐朝的音乐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及诸多领域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   宋、元、明、清是中国的近古时期,宋、元时代虽然在科技和诸多领域也可圈可点,甚至仍然领先世界,但是它的气魄已经令人不敢恭维了。明、清时期,我们与世界发生了人为的隔离,“闭关”、海禁成为我们走更大舞台的枷锁。我们不去了解世界,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与世隔绝,拒绝学习。宋、元时期,我们的文学艺术也是辉煌的,如宋词的发展。宋、元历史上诞生了戏曲,它标志着我们的文化正在市民化、普及化。而到了明代,更进一步向前发展,出现了戏曲中的四大声腔。而清代民间小戏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全民小戏的勃兴。其时也产生了四大声腔:南昆、北戈、东柳、西梆。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进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封建主义的腐朽已经败露无疑。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于1949年宣告结束。当然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态度,将近、现代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内容全面引进学习,也将他们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加以吸收,为我所用。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西方一百多年的学习又加全民化的普及和本土化。经过近几十年的民族化时期,产生了一系列骄人的成就,如“两弹一星”爆炸发射成功,文学运动的民族化运动有目共睹,成果不断,音乐中出现了钢琴、小提琴、西洋管乐的民族化运动并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创作表演的热潮,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   总体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就是青铜文明(包括编钟)、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故宫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有科学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还有《九章算术》等自然科学成果。更早还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等。当然,考古发现的遗址我们要保护,但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民族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口头文化这些内容,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不但要保护,还要传承、发展。   二、高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夯实学识艺术根基   课堂教学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设计利用第一课堂,通过开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镜头与光圈的变化中感受祖国山河与田园的自然之美;在圣人先贤典籍的阅读中体验道德之美、人格之美;在优秀诗词歌赋的吟唱中欣赏韵律之美、情感之美。以课堂讲授、演示、欣赏等基本方式,夯实学生的艺术根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拓宽艺术教育渠道,实现人文教育普及   延伸开辟校园第二课堂,把课外实践纳入到艺术教育之中,以保障艺术教育课外实践的实施,从而使艺术教育在课外得以延伸和提高。具体可以以大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社团为载体,而向全体学生坚持定期举办“周末广场联欢会,”“相约音乐殿堂――走进国家大剧院”系列普及活动;每年举办“仰望星空――毕业生晚会”,“中秋迎新晚会”,新年系列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此外,大力鼓励学生创建第三课堂,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优秀团体,著名艺术家来高校演出。通过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的艺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实现不同艺术形式的覆盖与普及,从而起到“让艺术回归人人,让人人享受艺术”的良好作用。   (三)注重学生艺术实践,推动多元文化交流   加强学生艺术团体的发展,发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天赋,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组织学生编排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经典传统曲目。鼓励学校社团承办高校的艺术展演活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锻炼学生艺术团体队伍,提升学生艺术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