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不同地域传统年画中门神形象对比研究
中国不同地域传统年画中的“门神”形象对比研究
[摘 要]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域传统年画中的“门神”形象展开论述分析,进行分类对比,从而探讨其内在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在每一部分,都配以图例加以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年画 “门神” 形象 分类 地域 比较
年画,中国民间传统绘画艺术的优秀代表,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杰出样板之一,千百年来,以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和喜闻乐见的思想内容,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爱张挂于门户内外,以为节日喜庆、纳福迎祥、装饰生活等等。它在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代替的,其民间影响更是经久不衰。
“门神”画中国民间风俗中张贴在门上的神像,因其据说能驱鬼避邪、保障家庭平安,而成为中国传统年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样式之一。它既是老百姓用来表达心理愿望的,也是美化生活环境的一种民俗艺术品。
一、“门神”形象的形成和发展
(一)“门神”形象的历史考据
“门神”形象的形成年代,至今未可确考。据明代万历年间冯应京《月令广义?十二月令》记:“道家谓门神,左曰‘门丞’,右曰‘户尉’。盖斯之神,其义本自桃符,以‘神荼’、‘郁垒’避邪,故树之于门。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传来既久,未考?P于何代。”①
根据传世文献可知,远在周朝就已经有祭祀“门神”的风俗礼仪制度,如《礼记?丧服大记》云:“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人。”汉代大儒郑玄注:“巫止者,君行必与巫,巫之辟(避)凶吉也。君释菜,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礼非问疾吊丧,不入诸臣之家。”② 又,《礼记?月令》云:“春,其祀户;秋,其祀门。”郑注曰:“户神,阳气在户内之神,故曰祀之户,内阳也。秋,阴气出,祀之于门者,门在外,从内而外,故外阴也。则门神,阴气之神,是阴阳别气,在门户者,与人作神也。”③ 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祭祀“门神”风俗,就是为了驱除家中的恶鬼,这种情节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在当时,这只能是少数位于统治阶层的人之所为。
从《礼记》中记载和郑玄的注释看,“门神”本是泛指,而后世却把门神一一配上了人名,以求实有其人。除却其中的迷信成分外,这中间无疑还包含了民间百姓的一种朴素情感在内。
清人恽敬在《大云山房杂记》卷二中,专门考查了“门神”的起源。他认为“门神”形象有实名,开始于《汉书?广川王去疾传》“殿门画成庆,短衣大?F长剑”。经查考《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可知:“广川惠王越……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文下注云:“晋灼曰:‘成庆,荆轲也,卫人谓之庆卿,燕人谓之荆轲。’(颜)师古曰:‘成庆,古之勇士也,事见《淮南子》,非荆轲也。”④ 可见西汉时候有门神,名叫“成庆”。我们暂且抛开古人的笔墨官司不论,可以明晰地知道,当时门神“成庆”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穿“短衣、大绔”、佩“长剑”这显然是后来“武门神”形象的最初样板之一。
东汉初期王允《论衡?订鬼篇》中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⑤ 由此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人们就知道有一对的“门神”形象:一位名叫“神荼”,另一位名叫“郁垒”,他们都能驱鬼。这种将驱恶除邪的神化人物装饰于住宅的仪表和通道上,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更多地还是反映了人们在除旧迎新之时,希望能够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可惜他们在东汉时候的具体形象,既无画像可证,也无文字可考。
汉代以前早期的门神形象,我们还能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中窥见一斑。在湖北隋县战国曾侯乙墓漆内棺的左右侧板上,就绘有形象奇异的怪神手执戈站立在户牖两旁。这也许是驱赶邪魔护卫死者的方相氏之类。汉墓墓门两侧常绘有守门的卒吏,用以反映死者生前的权势。在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出土的守门卒的壁画(见【附图1】),一个两目圆瞪胡须飞动,另一个威武庄严,已有了形象上的对比和变化。一些墓门画像砖石上常饰有四神,特别是四川画像石中虎的形象,张口扬尾直扑向前,和后代门画中宋门虎的形象类似。当然这些都不是荼、垒门神,那些富有想象的粗犷生动的形象只能作为了解当时艺术水平的参考。但在洛阳出土的六朝时期的宁懋石室室门两旁线刻的金甲武士(见【附图2】),带有夸张成分的脸型及身躯,全身的装束和饱满的构图都开始有后代门神的特点。另外,从汉代到唐代的墓葬中,还出现过文官、药叉神等的形象的守护门神(见【附图3】)。
【附图1】营城子汉墓“守门卒”
【附图2】宁懋石室“金甲武士”
【附图3】唐拓本中的“药叉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