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中的一些争论.docVIP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中的一些争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中的一些争论   内容摘要:笔者有幸在几年前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菁英组的同学,在成都文殊院的禅修营活动中体验了几天佛教僧侣们的日常生活。在一次以问答形式进行的禅茶会上,关于佛教信仰的一些问题讨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佛学中存在的一些令大家困惑的问题其实也正是语言哲学中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名与实,能指与所指,意义与指称……是这些让大家疑惑:佛是什么?众生平等吗?众僧向往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归根结底,佛学其实也是一门语言哲学,不过这里的语言限于与佛学相关的追寻与探求。   关键词:语言哲学 佛学 名与实   机缘巧合,笔者参加了文殊院一个三天两晚的禅修营体验活动,短短的几天时间,对佛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僧侣们每天的生活起居有了大概的了解。在一次所谓“一茶一会”的禅茶会上,文殊院三位大师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了精彩解答,其过程宛若一场饶有趣味的辩论赛。大师们巧舌如簧,对答如流,字里行间不仅诙谐幽默还透着对佛学的深刻领悟。谈话结束后,许多问题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大师不仅是佛学家还是语言学家,哲学家,诡辩家。但他们的答案也并不都能使所有人信服,他们辩论的很多问题则更是语言哲学上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问答的回忆记录以及感想:   问题一:   学生:请问大师,你们出家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如果说佛的目的是要普度众生,解救受苦的百姓于水火之中。那你们的父母也是众生之一,你们出家,弃他们于不顾,这不是违反了你们出家的目的了吗?你们出家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父母的悲伤,那不是与普度众生的旨意相违背了吗?   大师:首先,如果我们的父母生活贫苦,我们还是会在能力范围之内,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也就是说不会完全弃他们于不顾。其次,我们出家的行为并不会造成父母的悲伤,相反他们会拥有更大的满足感。不信,你们可以去做一个调查,随便问问那些孩子出家的父母,我敢肯定他们的满足感绝对比那些儿女是企业精英白领的父母更强。   问题二:   学生: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师傅,我们以前学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其主要思想便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例如,西方人信仰的耶稣是根据白人的形象来塑造的,而佛陀则是根据古印度的悉达多王子的形象塑造的,而其他的菩萨、罗汉等也都有我们东方人的特点。请问您是怎么看待佛教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   大师:佛主长什么样,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是空的,我们不必去深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佛的思想,佛所倡导的善。如果非要有一个解释的话,佛主有东方人的特点,那恰好也说明了众生都有佛性,只要苦加修炼,任何人都能立地成佛。再者,佛主的形象并不说明他是一个长得像人的神或超人,他是人们心目中所能想到最佳的形象,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最神圣的标志。   问题三:   学生:请问大师,这几天,我发现各位师傅所穿的服装不论颜色还是样式上面都有不同,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深灰色的,有的是浅灰色的还有的是橘黄色的,这些衣服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划分,如哪一种僧人要穿哪一种衣服?   大师:为什么在你们的眼中看的永远是不同,我们就不觉得这些衣服有什么不同,只要能穿就可以了,你管他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式。这些都是表象,不应该被关注。   问题四:   学生:既然你们佛家提出不应注重于“形”,注重于“表象”,那为什么要修这么多寺庙,建这么多佛的雕像,还要每天早晚朝拜、吃斋念佛来做这些类似于“形”的工作?你们完全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打坐沉思就行了啊!   大师:想和做是不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说我想和旁边的这位女生结婚生孩子,那我是不是这样想一想,我们就已经结婚还有孩子了呢。很多东西光想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要付诸于时间去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寺庙,早晚念经拜佛的原因了。   问题五:   学生:在僧人们的晚课《佛说阿弥陀经》中有几句经文是对僧人所向往的天国或极乐世界的描述,其中讲道:“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些对极乐世界的描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完全布满了金钱,物质的享受。水池中布满金沙;金、银、琉璃、玻璃合成的阶道;砗磲、赤珠、玛瑙装饰的楼阁。您一直强调说佛家倡导的是“空”,“静”,“灵”,那为什么要用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来作为激励僧人们苦苦修行的潜在动力呢。难道,这些勤于修行的僧人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死后能去到那么一个用黄金,宝石堆砌而成的宫殿之中吗?   大师:我一再强调,这些东西其实都只是表象,是一个象征,一个我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