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知角度看金庸笔下人物的绰号
摘 要:金庸先生的作品是武侠小说集大成之作,而作品中人物绰号更是妙趣横生,有画龙点睛之效。本文选取金庸武侠小说中部分典型人物的绰号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绰号进行分类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构成的绰号突显人物特点,为读者广泛接受,符合人们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绰号;认知;金庸
武侠界金庸先生拥趸之众无出其右,其作品数量众多,人物庞杂,几乎人人都有绰号,这些绰号特色鲜明,如雷贯耳,过目难忘。
绰号也叫“外号”,指“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季羡林,1988:327)。闻其名而知其人,绰号以人特征为依据,凭借绰号能够很快确定指称对象,了解所指对象特点,这说明绰号有较大的认知价值,值得从认知这一角度对绰号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献综述
首先,绰号的本体研究。侯广旭(2001a)概说式地讨论了英语绰号的历史渊源、题材分类、语言结构、载体材料、修辞方法、风格特征及翻译等问题。侯广旭(2001b)探讨了绰号的社会语用现象。谢苍霖(2003)从文学修辞的角度对绰号语词的特点进行探索。针对绰号的研究多以文学作品人物绰号为对象,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文学赏析和修辞效果上。
其次,绰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曹超(2009)从跨语言角度分析英汉绰号的隐喻性;孙丹(2004)讨论了绰号修辞特点和语用功能;束定芳《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水浒传中108将绰号为例》从认知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类,本文力图在此基础上对金庸作品中人物绰号进行更为细致准确的划分。
第三,对金庸小说中人物绰号的研究。张燕(2000)从修辞角度探究了金庸小说人物绰号的命名对象、命名方式和命名手段。马金喜(2008)和顾雪梅(2014)侧重点在文化内涵上。上述三篇文章对金庸人物命名的论述以描述为主,尚没有上升到认知层面来思考金庸作品中的人物绰号。
二、从认知角度对绰号的分类
束定芳(2009)根据作者施耐庵在《水浒传》第82回中对梁山好汉108将绰号的描述,从认知角度对这些绰号进行了语言学上的分类,主要分为隐喻、转喻和转隐喻三大类。隐喻类绰号又分为四种,神仙鬼怪、常见动物、日常自然现象和古代英雄;转喻类绰号分为九种,分别是身份、长相、工具(兵器)、穿戴、特长、性格特点、职业、身世、人生际遇、特殊情况。
顾雪梅(2014)对金庸十四部小说中的人物绰号进行了穷尽性的收集,共收集绰号457个。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对金庸笔下人物的绰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选取其中有标志性的绰号为例。
(一)隐喻类
第一,神仙鬼怪。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神仙鬼怪最具神秘色彩,也最能在文学作品中抓人心魄。如:星宿老仙、鬼见愁、中神通、凶神恶煞、任老怪、铜尸铁尸等。第二,动物。金庸笔下人物好以猛禽猛兽自居,无不体现骁勇无畏的英雄豪情。此处我们将以动物为喻体的绰号再细化为三种,走兽类、飞禽类和水生类,并分别举例:走兽类――两头蛇、锦毛貂、九命锦豹子、多臂熊等;飞禽类――雪山飞狐、风火神龙、铁背苍龙、飞天蝙蝠等;水生类――三头蛟、铜头鳄鱼、癞头鼋、铁背金鳌等。第三,植物。从芙蓉仙子、黑玫瑰、参仙老怪、千丈松等可以看出绰号中多药材和花木名,中医讲究用植物入药,中国人深谙其道。以花草树木为名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巧妙应用,更易让读者产生深刻印象。第四,自然现象。中国起于农耕社会,自我们的祖先起对风雨雷电就有与生的敬畏,像一阵风、奔雷手、闪电手这样的绰号自然让读者多留意几分,对绰号背后的人物多几分忌惮。第五,古代英雄。一个名头就足以引出读者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一连串想象,如俏李逵、小祝融、八臂哪吒、武诸葛、盖孟尝这样的绰号,让读者不作比古人都难。
(二)转喻类
第一,身份。如铁面判官、书童、铁丐、南山樵子、西门秀才、毒手药王、杀人名医、苦头陀、巧匠。第二,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身体残疾等)。如笑弥陀、黄面尊者、塞北名驼等。第三,兵器。如修罗刀、追魂杖、夺魄鞭、、越女剑等。第四,特长。如黑白子、醉不死、渔樵耕读、金笔铁算盘、妙手空空等。第五,绝技。如混元霹雳手、乾坤一剑、一字电剑、一指震江南等。第六,性格。如老顽童、灭绝师太、见死不救、无恶不作等。第七,地点。武当七侠、天池怪侠、天竺高手、波斯大贾等。
三、从认知角度对绰号的阐释
绰号主要是根据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构成的,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喻体一般是人们更为熟悉、更有特色的事物;而转喻则建立在相关性基础上,例如性格、衣着、工具、特殊经历等(束定芳,2009)。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