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首讽喻诗看白诗对菅原道真影响.docVIP

从两首讽喻诗看白诗对菅原道真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两首讽喻诗看白诗对菅原道真影响

从两首讽喻诗看白诗对菅原道真的影响   摘 要:中日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辉煌灿烂的唐朝文化以及文学对邻国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诗就是其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文章以《卖炭翁》与《路遇白头翁》两首相似题材的乐府诗为切入点,结合这一时期唐日文化交流的背景,对白居易与菅原道真的政治生活与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菅原道真的诗作与为政的影响以及汉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 菅原道真 诗歌 唐日文化交流 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唐日文化交流是这其中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华章。我们谈到日本文化特点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即对外来先进文化的积极摄取。唐朝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而日本这个勤奋好学的民族永远是追随着强者的足迹,将一切先进的文化吸收-模仿-创新,最终融合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这一时期,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时期和平安前期,无论是儒教、佛教、政治,还是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日本文化对唐朝文化都可以说是一个疯狂吸收的时代。   当时的日本频繁地向中国派遣遣唐使。而当时的遣唐使甚至可以称为“文化使节团”,他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遣唐使官员,大多选拔通晓经史,擅长诗文的好学之士充任,入唐后“请儒士授经”、“市文籍”而归,因获“好读经史,解属文”,“好书籍”等佳誉(《旧唐书》日本传);短期的请益生,还学僧和长期的留学生,学问僧,更是以学习文化,购求书籍为使命。阿倍仲麻吕、僧?F、吉备真备、橘逸势、道慈、玄?P、空海、最澄等,都是学有成就的留学生和学问僧。唐代文化通过他们不同程度地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当然唐朝也有许多中国人赴日,包括朝廷使节、僧侣、商人和具有专门技术的专家、工匠等。如擅长于唐代文字声韵和音乐的袁晋卿、皇甫东朝等,其中最有历史影响力的是佛教律宗大师鉴真。他不辞辛苦,先后六次东渡,屡次遇险,以致双目失明,历时十一年,终于在66岁高龄的时候到达九州。鉴真在日本受到热烈欢迎,朝廷对他极为崇敬,遂在东大寺筑坛授戒,后建唐招提寺,使日本律宗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教派。由此诸多可见当时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文学是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这一时期对唐文学的吸收与模仿可谓达到了极致。汉文学的教养在贵族间得到推广,嵯峨#8226;淳和天皇时,作为敕撰汉诗文集编纂了《凌?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做成了空海的汉诗文集《性灵集》。书法上也追崇唐风,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最为优秀,被后世称为“三笔”。这时,还以汉字作为日文的表音符号做出了片假名,而以万叶假名的草书体为基础做出了平假名。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其中负有盛名又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在中国、日本、朝鲜都有广泛影响,尤其对日本古典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平安中期公卿,学者。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死后被尊为“天满天神”、“文化神”,著有《类聚国史》、《菅家文草》等。本文将从他们的作品《卖炭翁》与《路遇白头翁》展开分析白居易诗歌对菅原道真的影响。      一、两首诗的介绍      《卖炭翁》为新乐府诗,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人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处于全盛期的时候。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此官位为谏官,有资格与皇帝直接说话。这一时期是他生命中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他努力揭发政治上的腐败、黑暗,大力反映人民群众的苦难,努力追求和实现政治抱负。当时政府收税,索取货币,不要实物,农民又受到高利贷商人的一层剥削,生活更加困苦不堪。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以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叙述这个故事。卖炭翁的悲惨境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只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存的目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但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幸亏天随人愿:“夜来城外一尺雪”,于是“晓驾炭车辗冰辙”。但是官不随民愿“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只能看着“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于是对于生活的所有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那么之后的悲惨状况可想而知。所以中唐时期这种“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的赤裸裸的掠夺百姓的方式,强烈地激起了诗人的愤怒,以至于喷发出满腔怒火。通观全诗,真可谓是一篇针砭现实的“即事名篇”。   《路遇白头翁》也是一首针砭时事的乐府诗。相比《卖炭翁》,《路遇白头翁》不全是抨击了,有反映自己父兄政治清明的一方面,反映出由于他们的为政,人民渐渐过上好生活,进而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路遇白头翁》开头借白头翁之口反映了?岐十几年前的情况:“贞观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