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诗化美学
从《聊斋》中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
摘要:诗化美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也是文学作品艺术境界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所谈的《聊斋》作品主要是指孤独愤世的蒲松龄先生为排解内心对其所生活时代的种种不满而作,作品中的诗化艺术就是作者排泄内心愤懑的一座旷世之城,《聊斋》的诗化美是其作品精神世界的灵魂。本文基于此作品探究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美学。
关键词:中国文学 《聊斋》 诗化美学 诗化艺术
一、中国文学中的诗化现象
中国历来都以诗词之国著称,诗词在我国文学领域的地位自然不容分说。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都可以以诗词开篇和收尾。农耕文明的社会文化是抒情诗与田园牧歌出现的渊源。民族特质始终决定着该民族的艺术特质,田园牧歌的抒情方式即为华夏民族的民族特质决定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学艺术最基础的特质。悉数中国文学史,由先秦至宋元明清,不管作品还是作者,他们所彰显的文学艺术特质皆是代代流传、沿袭下来的。就文学形式而言不管是诗文小说、悲剧喜剧还是高歌颂德或者痛斥责骂,其文艺特质均以民族血脉为切入点并且多为创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堪称我国文学艺术的魂魄。如身遭小人谗害终被流放但以身报国的《屈原》有香草美人的始终相伴;苦命鸳鸯刘兰芝与焦仲卿无法白头终老,双双以身殉情,故事是凄凉的,但结局的“枝枝相覆盖”与“仰头相向鸣”却透着唯美的氛围;一身才气、满腹诗书的李白一生困于知己难逢、伯乐难寻,但却有美酒与神仙的日夜相随;《西游记》中四师徒虽一心向佛一路斩妖除魔节节都属打杀、搏斗的场面,但仍不乏“八戒娶妻”这样诙谐幽默与“趣经女儿国”这样柔情似水的桥段;《红楼梦》里林黛玉积怨成疾,惨死之后黄泉路上却有若隐若现的乐声与“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夜色追随,凄凉中带着田园诗歌的情调。由此可见,文学艺术的诗化美不单单拘泥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之中,中国文学的各种领域都有体现,这种诗情画意之美在蒲松龄的《聊斋》中也是无处不在。
二、《聊斋》中的诗化美学
(一)创作与情感中诗化美
无论是小说写作还是咏诗作赋,蒲松龄都有着超高的造诣。现存蒲松龄的诗仍有一千多首,《聊斋》这部不是诗作却胜似诗作的小说作品是蒲松龄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也是《聊斋》艺术价值的根本和其美学精神的精华。正所谓诗化的情感方能称为真正当之无愧的情感,直接借助诗词来抒发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聊斋》创作中情感和作品诗化美的集中体现。如描写《林四娘》一节,作为一个情感极为丰富之人,可以说作者塑造的女主角本身就是一首优美凄凉的情诗。主人公林四娘心怀大明王朝被颠覆的惆怅伤感之情,是一个以“悲”为中心情感的亡国女形象。作品中间结尾部分共有三个大篇章,分别为:“度曲”“述旧”及“赠诗”。“度曲”创作过程,作者一面借助国家败亡、物是人非的音调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沉痛之情,同时又通过“歌己,泣下”表达四娘此时此刻悲悯至极的精神状态;一面又通过描写四娘的家人在听闻其歌后“无不流涕”的伤感画面进一步渲染了作品悲凉的创作气氛。描写“述旧”部分时,作者先是描述四娘在祸难中惨死的命运和她在自我介绍时经常泣不成声“哽咽无语”的伤悲;进而又在不经意间强调四娘满腹伤感、悲凉之情时仍不忘青灯佛光前为国诵经,从而以“红颜力弱难为厉,惠质心悲只问禅”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四娘内心的凄苦与哀怨。“度曲”和“述旧”两个篇章的情感描写显然已经将林四娘悲凉、凄婉、爱国的艺术形象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作品最后一部分“赠诗”中,凭借数十句精妙短小的诗句,将以上两个篇章的情感直接带入诗中,升华为诗的意境,倾述“泣望君王化杜鹃”的潺潺哀伤和“谁将故国问青天”歇斯底里的怒嚎,全文至此,林四娘的艺术形象已经被全然诗化。
(二)《聊斋》中的诗情美
蒲松龄在创作过程中对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寻以及诗化创作和情感的抒发是《聊斋》中诗情美出现的源头。《聊斋》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性情至善至美之人,他们身上体现的美也正是作者向往的各种美好的集中表现,甚至文中阐释的人与自然相融的海纳百川的气魄皆为诗化的人性之美――诗情美的体现。《聊斋》的诗化美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其次是源于作者本身的诗人才子之气。蒲松龄笔下的抒情如写诗,例如,作者对婴宁这个人物颇为偏爱,因此,他将此人放在一个如田园诗般美妙的诗情画意的环境里生活,进而塑造一个有着诗般情怀的人物,正所谓情景相生。再如江上一别后的芸娘和王桂庵,饱受相思之苦的王桂庵“行思坐想,不能少置”,思考所有芸娘可能去的地方。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梦到自己身处一座充满诗情画意之美的小江村,那里灯火阑珊、衣架当门、红蕉掩窗……朦胧中一位温婉俊美的女子飘飘然地走近,王桂庵定睛一看,此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他日夜想念的芸娘啊!如此精致美丽的诗情画意如文学中的诗词仙境般奇妙。《聊斋》本身就有着抒情诗般的特质,其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