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围城
从《聊斋志异》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围城
文章编号:1002-3712(2011)04-0005-10
摘要:“出于幻境,遁入人间”的狐鬼形象是《聊斋志异》里由作家“白日梦”构建的超自然形象。它们虽非真实的存在,比拟的却是真切的现实世界。借助《聊斋志异》主人公们源于生活又异于生活的离奇轶闻,从心理学视角切入,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并解开造成这些矛盾围城的现实原因。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事业与爱情;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从事业及爱情等多方面下笔,用仿传奇手法结合狐鬼形象,以神怪轶闻植入托物言志,小说集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与蒲松龄感同身受的个人体验是分不开的。比如取自科举考试题材的《素秋》、《陆判》、《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篇章,男主人公拥有与作者近似的人生经历;而浪漫爱情为主的《娇娜》、《婴宁》、《聂小倩》、《白练秋》等篇目,男女主人公身上又蕴藏作者心驰神往的美好倩影。弗洛伊德认为,小说是创作者的白日梦,故事都是虚构编织的,这些不现实的东西在作者的潜意识里,经过对愿望伪装的满足,构成具有一定规律的梦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又解决着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的矛盾。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聊斋》人物充满奇幻色彩的事业与爱情,探究蒲松龄事业与爱情的围城现象,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事业、爱情的双重围困
事业、爱情是世间永恒的话题,“事业成功,往往与美满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从恋爱到缔结婚姻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 [1] (P116)作为人生观的重要子属,事业、爱情也是价值、理想的能动实践。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创作者最喜爱表述的即围绕事业、爱情衍生世情百态并发展出新的价值观点。
依据前人对《聊斋》主题的划分,考虑到蒲松龄的生存境况,这里选取《聊斋》里颇具特色的篇章从事业和爱情两方面辩证地探究作家心灵深处的双重围城。
(一)科场悲剧的激愤与矢志不移的悲壮
《易经》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古代读书人谈论的事业乃科举称首。自隋始,科考一直为朝廷选贤任能的重要手段而长盛不衰。诗书传家又受过官学教育的蒲松龄,少年时代就热衷参加考试,考到两鬓斑白仍未善罢甘休。《聊斋志异》是作家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文学语言,它是在“外因的促使下产生的心理需要的表达” [2] (P13)。如果说《聊斋》科举类小说是蒲松龄欲搬鬼神异事讽刺科考,感叹命运不公,那么《素秋》里的俞恂九、《陆判》里的朱尔旦、《司文郎》里的王子平等怀才不遇的失意才俊便是作家原型在小说中的不自觉投射。故事主人公的科考经历,“简直就是蒲松龄的化身” [3] (P36)。《素秋》文中这样叙述道:“居三年,公子又下第。恂九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我初不欲为成败所惑,故宁寂寂耳。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公子喜,试期送入场,邑、郡、道皆第一。益与公子下帷攻苦。逾年科试,并为郡、邑冠军。恂九名大噪,远近争婚之,恂九悉却去。公子力劝之,乃以场后为解。无何,试毕,倾慕者争录其文,相与传颂;恂九亦自觉第二人不屑居也。榜既放,兄弟皆黜。”俞恂九年幼聪敏好学,科举考试连续夺得三个第一,“自觉第二人不屑居也”,可惜乡试名落孙山。蒲松龄十九岁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秀才,此后屡屡重挫,再与功名无缘,落第使他堆积起无限愤懑,引燃其文章憎命的愤怒情绪。科举无奈,人生命运跌宕起伏,这一系列矛盾激发了作家由科场到世态,由挫折到命运的继续深究。弗洛伊德指出,幼年偶然事件会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逾越的影响。因山东学政施闰章心血来潮使蒲松龄早年意外获得秀才头名,坊间风传的文章慧影无疑变成他巨大的精神负担,同时摧残着作家原本的自尊、自信。《陆判》一文中,也有类似描述男主角朱尔旦,“朱三入礼闱,皆以场规被放,于是灰心仕进,积三十年。”朱尔旦连续参加三次会试皆违反考规被驱逐出场,故心灰意冷,三十年不曾科考。蒲松龄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参加乡试,因文思泉涌,心情过分激动犯下“越幅”错误,康熙二十九年,蒲松龄竟然再因犯规被废黜,年过半百仍旧看不到任何希望,压抑在心底的苦闷,渴望仕途却无力满足需求的焦急,通过潜意识升华到文学作品中,形成对自身遭遇的重现,也演变成愤世嫉俗批判雏形。此后创作的《司文郎》、《贾奉雉》等作品,矛头已转向对科场黑暗,考官昏庸的嘲讽谩骂。《司文郎》里记录了一则盲僧嗅文的奇事。余杭生和王子平是将赴考场的两位学子,登州鬼宋生指引他们一起拜访可凭嗅觉鉴别文章优劣的盲僧。僧先嗅王子平文,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接着嗅余杭生文,“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