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前者30例,人院后24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将肛温控制在33-35℃,亚低治疗3-7d。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联合冬眠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显著改善;两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亚低温;冬眠疗法;并发症;预后;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且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的颅脑损伤。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早期救治措施对伤者的存活、预后起决定性作用[1]。很多研究已证实亚低温冬眠治疗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外伤后功能损害,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 。但其临床应用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对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亚低温冬眠疗法临床对照性治疗,观察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总结亚低温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h内入院。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21-59岁,平均32岁。GCS评分3-5分者25例,6-8分者37例。全部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交通事故伤54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头颅CT确诊,并排除临床脑死亡(GCS小于或等于3分,自主呼吸消失伴所有脑干反射消失)及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无低血压休克等。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前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8-59岁,平均33岁。GCS评分3-5分者13例,6-8分者24例。后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1-56岁,平均31岁。GCS评分3-5分者11例,6-8分者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亚低温冬眠治疗组:患者入院或手术后立刻入住ICU开始亚低温冬眠治疗。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在22-25℃,所有病人躺在冰毯上(TY-98D1型,长春柏达),调节亚低温治疗仪水温在4℃,冰毯温度15-17℃,经3-5小时使病人肛温迅速降至33-35℃,并严格控制保持在该范围内。所有病人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肌肉松弛剂(卡肌宁)和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根据病人生命体征及是否有寒战,综合判断增加或减少肌肉松弛剂和冬眠合剂的剂量。病人在ICU实行24小时生命体征和ICP监护,动态检测血气分析、血糖、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
常规治疗组治疗组:除不实施亚低温冬眠疗法,其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冬眠组。
1.3 疗效评定与并发症:颅脑损伤3月后按GOS预后评分判定疗效,5分为恢复良好,4分为中度残疾,3分为重度残疾,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有效率=恢复良好率+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各组治疗中纳入统计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伤后3个月根据GOS分级对预后进行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90%,病死率为6.67%;对照组有效率为62.5%, 病死率2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1,P=0.003),见表一。
两组病人并发症总发生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x2=1.18 ,P=0.28),见表二。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因脑损伤严重,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给个人、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目前常规应用的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营养中枢神经等治疗措施对预后改善效果一直不理想。神经外科医生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其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的治疗方法。
1987年Busto首次提出全身低温(33-35℃)方法具有脑保护作用。随后亚低温治疗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广泛引用,并逐渐应用于临床,使多类危重症患者获益。现在亚低温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心脏骤停、重度颅脑损伤以及脑卒中的治疗中,起到脑保护的作用[4]。
目前一般认为亚低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保护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 [5]:1、减少钙内流,抑制钙超载,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2、降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