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周代金文看祖先神崇拜二重性特点
从周代金文看祖先神崇拜的二重性特点
内容提要 周代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周代的祖先神崇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据青铜器铭文材料显示,西周春秋时先民的祖先神崇拜一方面体现着报恩的孝道思想,另一方面又蕴含着功利性的向祖先神祈福求佑的思想,反映了周代祖先神崇拜的双重性的特点。??
关键词 周代 金文 祖先神崇拜 孝道??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44-07?おお?
在先秦史的研究范围内,对先秦宗教思想的研究一直为热点问题,近年来,对先秦时期的祖先神崇拜问题的研究也逐渐为学术界所关注(注:关于先秦时期宗教及祖先神研究问题,可参见周清泉:《文字考古》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72-781页。郭守信:《周代祭祀初论》,《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张荣明:《关于殷周宗教若干问题的探讨》,《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牟仲鉴:《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试探》,《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等。)。然诸多学者在研究先秦祖先神崇拜问题时,对祖先神崇拜性质的分析,多偏重于对祖先神崇拜中的报恩思想的研究(注: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4页;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而忽略了对其祈福求佑作用的探讨;且诸家研究所用的资料多为文献典籍,而往往忽略或不重视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关于祖先神崇拜的记载。故而笔者利用青铜器铭文与先秦文献相互佐证,对青铜器铭文出土最多的周代的祖先神崇拜问题进行探讨,以期用新的方法论为指导得出新的结论,并讨教于大方之家。??
周代是祖先神崇拜达到高潮的时期之一,这一高潮贯穿商周时期,春秋全期虽有退潮现象,但与战国秦汉相比,祖先神崇拜仍然是神权崇拜的主流(注:关于这点,有学者提出,从西周晚期以来人们对祖先神能保佑子孙的观念有所怀疑,在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便逐渐出现了重民轻神(以祖先神为主)的思想(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166-170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和战国秦汉时期祖先神地位一蹶不振的情况相比,仍然可以说春秋时期祖先神崇拜在神权崇拜中还是居于核心的主流地位。)。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大量的祈福求佑之辞,从这些祈福求佑之辞来看,周代的祖先神崇拜是具有双重性质的,一方面是所谓报恩思想,“报”主要体现在周人的孝道观上,其孝道观体现了对祖先的报恩,祖先神崇拜是孝道观产生的根源,即周代的祖先神崇拜也是一种报恩性的孝道。另一方面,是一种祈福求佑的具有功利性的宗教,具有宗教性质。但过去一般只认识到祖先神崇拜是属于孝道的报恩思想,对后一种具有功利性的祈福求佑的作用认识是很不清楚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受到如《礼记#8226;祭义》和《国语#8226;鲁语上》有关?E、郊、祖、宗、报等五种国之典祀功能的影响,由此对祈福求佑的功利性宗教作用认识不足,更重要的是,传世文献中在祭祀先祖时有关祈福求福的内容记述不多且很不明确。然而,关于周代祖先神崇拜的功利性的一面,在西周春秋时金文中却有十分明确的反映。故而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我们加深对周代祖先神灵崇拜的认识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一、享孝先祖的报恩性目的:养生送死的孝道??
享孝先祖在周礼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礼记#8226;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这就是说“礼有五经”,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而祭礼首先要从内心开始,要小心翼翼地按照礼仪去进行祭祀,也只有贤明之人才能做到这种要求。??
梁启超在《文化专史及其做法》一文中认为古代祭祀先祖中“报”的观念,贯穿了祭祀的全过程。他说:“鬼神不能左右我们的祸福,我们祭他,乃是崇德报功。祭父母,因父母生我养我;祭天地,因天地给我们许多便利。父母要祭,天地山川日月也要祭。推之于人,则为国家地方捍患难、建基业的人也要祭;推之于物,则猫、犬、牛、马的神也要祭。只此‘报’的观念,系贯彻了祭的全部分。”(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梁启超认为的祭祀是由于感恩。其观点最早见之于《国语#8226;鲁语上》:??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