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周公到孔子关于孝道内容演绎
从周公到孔子关于孝道内容的演绎
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舜至孝的记载,尧赞扬其“以孝?A?A”[1],并作为以天下相让于舜的理由之一。西周翦灭殷商,后周公践天子之位,封建诸侯,制礼作乐,孝作为“文之本”[2]是礼乐文化中重要的内容。而时至春秋之世,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臣弑其君者有之, 子弑其父者有之”[3],西周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瓦解。孔子仰慕周文之郁郁,崇敬周公并时常致梦,加之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鲁乃周公封地,礼乐文化气氛浓厚,对于周公的孝道观多有继承。孔子在损益周公的孝道观念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孝道观,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传统孝道的基础。
一
“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葬,丧毕则祭。”[4]孝从内容上包含三个方面,即双亲在世时的赡养,去世时的丧葬以及其后的祭祀与追思。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孝生”和“孝死”两大类。首先就孝生而言,父母在世时,子女对于双亲的赡养是孝最基本的内容。“孝养”是周公明确提出与强调的孝生之道。《尚书?酒诰》载:“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周公在诰词中要求妹土之人继文王之教,当勤於耕种黍稷,奔驰趋走供事其父与兄。其农功既毕,始牵车牛远行贾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以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
对于这种在物质上尽力满足父母需要的行为,孔子也是所赞成的,他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5]。同时孔子认为孝不应仅仅停留在让父母衣食无忧的物质层面上。《论语?为政》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指出奉养父母应该怀有敬重的愉悦的情感,表现出自内心的爱与愉悦。再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引敬入孝,在物质奉养的基础上更要求情感上的慰藉,特别要求子女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的敬爱,使父母保持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
丧葬和祭祀二者都是对去世之亲人而言,属于孝死的内容。所谓孝死即对于已故父母以及祖先的崇拜。西周传统的孝道观中,孝死的观念是十分突出的。在《尚书》中曾记载周公告诫众人要慎重的对待祭祀。他对于父亲文王的祭祀与追思我们也可以通过《诗经》的描述来考察。《诗经?清庙》载:“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根据《毛诗序》所说,周公在洛邑建成之后率领诸侯一起祭祀文王,诗人歌咏其事,作《清庙》一诗。诗中描述“周公之祭清庙也。其祭之礼仪,既内敬於心,且外和於色”。此足可见周公对于祭祀之心诚意重。
孔子对于丧葬与祭祀也是极为重视的。他主张孝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这里孔子以礼来解释孝,认为丧葬与祭祀皆需要按礼制来进行。在《论语?八佾》中载:“丧,与其易也,宁戚。”朱熹注为“丧失之易”“戚者心之诚”。由此,孔子也认为丧葬之事需子女心诚。关于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们知道祭祖之前,需先斋戒,行祭之时,斋戒者经过前几天的心理酝酿精神状态在此时达到极致,以至进入一种恍惚的境界,能够真切感受到祖先的音容笑貌。孔子所谓祭如在及亲自参加祭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这种与祖先的亲切接触。
二
中国文化中“宗教、伦理、政治”三者互相融合,具有极为密切的关联。以孝为例,孝本身是一个伦理范畴,而子女对于父母的祭祀与追思又是孝具有某种宗教意味;孝的规范由家庭扩展到社会生活,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理念,进而使伦理的孝与政治联结在一起。因此,从“宗教、伦理、政治”三者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更容易科学而全面的把握周公与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后者对前者承接与发展。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已经摆脱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神”(《礼记?表记》)风尚。“德以对天,孝以对祖”是西周统治者的通识[6],其实孝也是从属于德。对于孝的推崇,除了颂扬祖先功德、祈求保佑的目的,其终极的价值指归仍然是上天。在《尚书?康诰》中,周公把孝友并提,指出二者实为“天显”,天显犹言天道、天理,是上天先验规定的。而对不孝不友的行为惩罚所依据的也是上天制定的规则。可见周公在人权已渐抬头,神权尚有很大威力的情形下对于二者的折中,但孝的立足点然在于天(神),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康诰中周公告诫的对象是治理殷民的卫君康叔,周公在的一番话想让康叔明白通过对孝道的维护来预防统治秩序的混乱,因而,其政治用意是十分显明的。
与周公不同,孔子并没有将孝的依据指向上天,而是将孝的基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