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物平安时代王室生活中的必需品
关于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的文化,日本教科书中是这样讲述的:从“唐风文化”转向“国风文化”。更进一步的描述是,平安时代初期,“唐风文化”占据优势。但到了宽平六年(894年),由于日本朝廷停派遣唐使,来自唐朝的文化影响减弱,“国风文化”遂开始抬头。
随着假名文字的创设,日本“国风文化”大放异彩:和歌空前繁荣,《古今和歌集》成书;《土佐日记》等日记文学不断涌现;《竹取物语》《伊势物语》乃至《源氏物语》等物语文学迅速发达。
诚然,将日本古典文学在“国风文化”的框架内予以把握并无不妥。假名文字是洗练的贵族文化的表征,它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隆盛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但是,“国风文化”果真是在废止遣唐使之后,在锁国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文化吗?“国风文化”这一概念,归根结底,又是如何得以建立的呢?
试图剥离汉文化
在历史学领域,日本“国风文化”原本只是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用词,“国风暗黑时代”的提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小岛宪之氏在其《国风暗黑时代的文学(中卷上 以弘仁期的文学为中心)》一书中认为,“国风暗黑”一词在学界的流布,归功于其老师吉泽义则。小岛宪之称,昭和十年(1935年),吉泽义则担任“日本文语史”课程,授课中使用了“国风”“暗黑”等字眼。
实际上,种种迹象表明,在近代日本这个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风文化”这一概念与日本文化宣导的自立等意识一起,在日本文学史当中得到了建构。
近代以来,出于国民文学的需要,日本文学被赋予了优美的特征而被大加称颂,借以与中国文学的雄壮、西方文学的精致相抗衡。如此一来,平安文学被奉为日本国民文学的圭臬也就不足为奇了。
继被称作“近代国文学之父”的芳贺矢一之后,东京帝大副教授藤冈作太郎在所著的《日本文学史教科书》也是把日本文学史作为国民精神的历史予以把握的。他将平安朝的美术和文学之纯化为国风与遣唐使的停派相联系,赋予二者某种因果关系。而且,不仅仅是平安文学,在美术中,亦可见到诠释“国风”的具体表现。
在近代日本国家建设的进程中,需要自己独立的国民文学的历史,也即要编纂日本自己一国的文学史。此时,作为他国文化的汉文化,就必须被剥离出去。因此,在没有遣唐使的情况下,在锁国体制下发达起来的“国风文化”的独立性这一意识形态,遂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换言之,日本文学史为近代日本国家与国民的自我认同提供了支撑,这个思考模式,又催生了“国风文化”这一概念。对此,很有必要将其置于相对化的语境中加以重新认识。无可辩驳的是,“国风文化”这一概念是对10世纪到11世纪的文化的某一侧面的过度强调。
东亚贸易圈
准确地说,作为“国风文化”前提的遣唐使问题,并不是废止,而应该是日本朝廷在采纳菅原道真的建议予以中止之后,未再恢复派遣。须注意的是,宇多朝以后,根本不必依赖遣唐使这样的正式的朝贡使,物品、信息等都可以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入,可以确保交流。所以,停止朝贡的状态才维持了下来。由此可知,并非如通常所说的那种情形――单纯由于中止派遣遣唐使,所以实现了由“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换。
而使得这种物品、信息、人之间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是联通东亚世界的贸易圈。“国风文化”,非但不是在锁国的文化环境下孕育而成,而且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唐的文物制度,这种文化便无从谈起。在此意义上,和风文化可谓国际元素至为丰富的文化。
醍醐天皇因下旨敕撰《古今集》,而被视作“国风文化”的始祖。即便是他,也一样使用舶来品,确立了唐物御览(日本天皇观阅唐物,分配给臣下的仪式)这样的机制,并将之作为宣扬浩荡皇威的场域。
其父宇多天皇,让位之后仍致力于聚敛舶来品。承平元年(931年),从皇宫御室搬到仁和寺藏宝阁的御物中,据说就有大量来自于大唐、渤海国、新罗的舶来奢侈品。
可以肯定的是,在平安京这个都市中,财富积累得越多,对唐物这类奢侈品的欲望也就愈旺盛。朝廷当然会实施贸易管制,贵族们则想方设法突破这种禁制之网,地下交易之风盛行。“国风文化”就是在消费舶来奢侈品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洗练的都市文化。
唐物――舶来的奢侈品
那么,通过贸易输入的舶来奢侈品,也就是所谓的“唐物”,具体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欲要了解唐物的详细品目,在稍后的时代,亦即平安时代后期成书的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可资参考。据该书记载,贸易商“八郎真人”经手的唐物,多达53个品目:
沉香、麝香、衣比、丁子、甘松、熏陆、青木、龙脑、牛头、鸡舌、白檀、赤木、紫檀、苏芳、陶砂、红雪、紫雪、金益丹、银益丹、紫金膏、巴豆、雄黄、可梨勒、槟榔子、铜黄、绿青、燕脂、空青、丹、朱砂、胡粉、豹虎皮、藤茶碗、笼子、犀生角、水牛如意、玛瑙带、琉璃壶、绫、锦、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