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窝堡东山旧石器地点发现与研究.docVIP

吴家窝堡东山旧石器地点发现与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家窝堡东山旧石器地点发现与研究   一、地理位置、地貌与地层   1.地理位置   2012年4月6日至4月20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在沈阳市法库和康平两县进行了为期15天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于秀水河和辽河的Ⅱ、Ⅲ级阶地上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吴家窝堡东山旧石器地点即为其中一处。地点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东升乡吴家窝堡东山的Ⅲ级阶地上,海拔112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2°37′34″,东经123°4′27″,面积约8000平方米。东距吴家窝堡400米,北偏东距华家窝堡450米,南距张旭窝堡480米(图一)。   2.地貌   该地点所属的康平县位于沈阳地区北端,地处辽河平原中上游,居辽河西岸。地貌为西高东洼、南丘北沙。境内有8条大的河流,均属辽河水系。   地点位于秀水河的Ⅲ级基座阶地上,地势较高,地面平坦开阔。山坡朝阳,日照充足。附近有秀水河流过,便于取水和采集狩猎,适宜居住。   3.地层   地点所在的Ⅲ级阶地上部为黄色或灰黄色的耕土层、黄色亚粘土层和砂砾石层,下部为基岩。石器大多出自耕土层,厚约0.2~0.3米;少部分出自黄色亚粘土层,厚约0.2~1.5米(图二)。   二、石器分类与描述   本次调查共获石器27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和玛瑙次之,少量安山岩和流纹岩。   (一)石核 13件。均为锤击石核。分为单、双和多台面石核。   1.单台面 6件。长31.4~57.2毫米,平均46毫米;宽39.5~86.2毫米,平均57.5毫米;厚28.4~54.7毫米,平均42.3毫米;重38.7~229.1克,平均131.1克。原料以石英砂岩为主,石英和玛瑙次之。自然台面1件,打制台面5件。台面角66°~98.5°。剥片面1―3个,明显的剥片疤2―5个。   标本11KWD∶11。长46.4毫米,宽67.2毫米,厚39.9毫米,重141克。原料为石英。砾石毛坯,近半圆形。自然台面,长45.2毫米,宽67.2毫米,台面角72.9°~79.5°。1个剥片面,2个明显的剥片疤,疤痕呈羽状,疤痕内凹,打击点散漫,同心波隐约可见,放射线不明显。最大剥片疤长35.6毫米,宽39.7毫米。根据片疤延伸程度的三个等级(疤痕占石核长度的1/4者为短,占1/4至1/2者为中等,占1/2以上者为长)[1],片疤占核体的1/2以上,延伸程度为长,且疤痕有一定厚度,推测剥片可做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的毛坯(图三,1)。砾石面约占核体面积的70%,利用率低。   该石核尺寸为中型,厚度适中,且台面角合适,仍可继续剥片,推测其提前被废弃的原因可能与石料易于获得、原料剥片不易控制或遗址使用时间不长有关。   2.双台面 2件。长51.2~51.7毫米,平均51.5毫米;宽78.1~83.1毫米,平均80.6毫米;厚27.4~44.5毫米,平均36毫米;重145.5~267.1克,平均206.3克。原料均为石英砂岩。均为自然台面。台面角57°~92.9°,平均72.3°。交互、对向剥片各1件。剥片面均为2个,明显的剥片疤2―3个。   标本11KWD∶3,长51.7毫米,宽83.1毫米,厚27.4毫米,重145.5克。毛坯为扁平砾石。A台面,1个剥片面,台面角65.4°。仅1个明显的剥片疤,长21.9毫米,宽39.4毫米,片疤凹深,呈鱼鳞状,推测剥片可做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的毛坯。B台面位于A台面相对一侧,为主台面,长51.7毫米,宽83.1毫米,1个剥片面,台面角57°~63.1°。有2个明显的剥片疤,仅1层。疤痕均较凹深,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明显,同心波隐约可见。最大剥片疤长38.4毫米,宽52.6毫米,片疤延伸程度为长,推测剥片可做二类工具或三类工具的毛坯。标本的砾石面约占核体面积的60%,台面角仍小于90°,核体的厚度也适于继续剥片(图三,2)。然而其剥片并不充分,应与石料充足,或与古人类只在该地点从事短暂活动,地点的石器是即用即弃有关。   根据该石核2个剥片面石片疤的打破关系,可推断石核的剥片顺序:采取交互剥片法,以B台面为主台面先剥下a疤,再翻转核体从A台面剥离b疤,最后又从B台面剥取c疤,且剥下c疤的同时破坏了b疤的打击点。   3.多台面 5件。长28.7~58.8毫米,平均45.7毫米;宽42.5~90.2毫米,平均58.2毫米;厚20.5~43.1毫米,平均32.2毫米;重26.2~216.7克,平均103.3克。原料有石英砂岩、玛瑙和流纹岩。台面3―4个,台面角72.1°~98.1°。自然、打制台面数目相当。均为复向剥片。剥片面3―5个,明显的剥片疤4―16个。   标本11KWD∶20,长48.9毫米,宽90.2毫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