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课本为本,挖掘高中语文教材有效资源
以课本为本,挖掘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资源
高考结束,回想整个高三阶段,感受最深的是:第一,一味实施题材海战术,师生皆累。可也没别的更好的办法,现代教育的考核机制,决定了语文教师只能以反复的训练与考试去争取所任学科的更高分数,只能以快捷与高效,以操作性的技术训练来分解课内外的时间与精力。基于此,大多数教师对课本只能也只好避而远之;第二,回归课本时,只是走马观花。可实际是,高考考题与课本关系非常密切,如果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高考题型甚至题目,或直接或间接地从课本出来。下面我们姑且从近三年的部分语文高考主观题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诗歌鉴赏方面的情况,
[2009年?全国卷?12题](1)这首诗(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以下同)第一册第一单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中:“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和深沉的思绪?”
这两个问题,问法基本相同,都是考查人们对本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及理解后的概括能力。
[2008年?全国卷?12题](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宇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杜甫的《蜀相》课后练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这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都是着点于考查诗歌中妙字妙词的作用,从鉴赏诗歌的角度而言,它们都属于炼字型。
[2007年?全国卷?12题](1)从词(《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练习:“诵读归园田居,说说诗人描写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场景,哪些诗句突出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读者挖掘诗中关键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的心情。只不过前者重在让读者体会并概括作者的心情,难度高些;后者则已把作者的心情告诉了读者,然后让读者依此心情挖掘其关键字词,难度则低些,这也符合高一高二重在积累、重在养成良好思维和技能习惯的教学要求。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现代文大阅读方面的情况。
1,句子含义题
[2009年,全国卷,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2008年。全国卷,15题]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咸了哲学家与诗人。
[2007年,全国卷。15题置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申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这一类的考查题在高中语文课本六册书中比比皆是,如第一册的演讲词、现当代散文、序言单元,第二册的小说、杂文等单元,第三册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单元,第四册的小说单元、戏剧单元,第五册的哲学论文等单元,第六册的科技论文等单元,这些单元中,或部分或全部的课文都或多或少的设置了这一类型的思考与练习。其中有的题目、有的句子还设计了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实际上已告诉了我们理解句子含义的几种方法。比如,可以从修饰手法角度,或从关键词,或从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含义。
2 作用题型
(2009年,全国卷。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008午,全国卷,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07午,]i-l~卷,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扬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上这些考题都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的。像这一类的问题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如第二册,《祝福》“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庄周买水》“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起什么作用”;《南州六月荔枝丹》“试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我若为王》“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课文后的这些练习与我们的考题是十分的相近,可以说,考题基本上只是稍微改了些字词罢了。
此外有些语言应用题也如是。如2007年与2008年的全国卷的第十八小题都考查了“语言表达得体”这一要点。这与我们第一册课本的“写作、口语交际”中的“文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