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华祆祠几点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在华祆祠几点认识

关于在华祆祠几点认识   内容摘要:琐罗亚斯德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行。至少在魏晋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就传人中国,隋唐时期曾与景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又称祆教、火?n教或拜火教。本文依据近年入华祆教研究的新进展,通过中西亚袄教寺院的比较,试图找出在华祆教寺院(袄祠)的一些特征,如位置、型制结构,内部设置火坛、悬挂素书、供奉神龛等,以期对中国的祆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外文化交流;琐罗亚斯德教;祆祠   中图分类号:B989.1 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4106(2006)05-0089-05   9世纪阿拉伯旅行家马苏第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他说:“祆教徒们还崇拜位于伊拉克、法尔斯、克尔曼、锡斯坦、呼罗珊、泰伯里斯坦、米迪亚、阿塞拜疆、阿兰人地区、印度、信德和中国的许多圣火。”文中提及的“圣火”正是指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庙,在中国又称为祆祠、胡天、火祆庙、?n神庙等。   中国的古代文献对祆祠多有描述,通过这些记载可知,在华?n祠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沿丝绸之路的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等胡人大量聚居之地,唐代长安、洛阳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袄祠都不止一处。时至今日,这些祆祠大多随朝代更迭而埋没消失,个别留存下来者也早已改颜换貌,由于缺乏考古材料,根本无法窥其原貌。尽管如此,我们通过比对中西亚祆教寺院,同时结合近年入华祆教研究的新进展,试着总结出在华祆祠的一些特征,以期对中国的祆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 中西亚?n祠      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简单记录了波斯2000年前的祆祠形状:其四周显然有围墙……   后来的穆斯林作家在著述中提到:“在萨吉斯坦(sagistan)的一座叫卡尔库叶(Karkuye)的古城,有两栋大圆屋建筑,据说是早在英雄鲁斯塔姆(Rustam)时代就有了。在这两座建筑之上,有两个角,弯曲相向,宛似两个牛角……建筑之下,有一火屋……麻葛们视该屋为一所最大的火庙。”   考古材料显示萨珊波斯时期的祆教寺院多分布于城的中心和显要位置,基本形状为正方形。屋顶有平面和圆拱顶两种,而且以后者形制居多。建筑四边各有一拱形门,有的还有回廊。有些寺院的构成相当复杂,有许多附属建筑,但是它的主体建筑形制基本不变。建筑用的材料多是碎石、石膏、灰泥混合,少数也使用雕琢的石块、砖等材料。   简单的祆祠仅有一间屋子,如比莎普尔(Bishapur)宫殿里的祆祠位于西北角,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20米左右,每边开一门。复杂的?n祠往往有一组建筑,如库奈尔?西亚(KunarSiyah)祆祠由一组院落组成,两座主体建筑平面都是方形,圆拱顶,边长约有10米,其中一座有围墙环绕。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描述了中亚的祆祠,云:“俱得建国乌浒河中滩派中有火祆祠……内无像,于大屋下置大小炉,舍檐向西,人向东礼。”   姜伯勤先生引用,M.N.菲兰诺维奇发表于1987年的《论早期中世纪粟特康国与石国的火祠类型》一文,他说:“粟特康国附近的库尔干切佩城址有一座建筑,该建筑遗址平面特点,在升高6米的月台上,有正方形生泥砖建筑物,角上有正方形突出物,并有两处开口,一处通走廊入口,走廊连接中央房间与后部直到墙边,其中央为火烧焦,色彩斑驳,是走廊的第二个入口。今塔什干明古留克遗址发现有粟特时期的宫殿祆祠,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7米见方。”   中西亚祆祠内均有圣火祭坛,用以奉祀祆教圣火。   斯特拉波记载古波斯祆祠:“……中间有祭坛,坛上有大量的火烬。麻葛们保持着火永燃不灭。他们每天都到里面祈祷一个小时……在火前,他们披戴头巾,头巾垂至面颊,遮住嘴唇。”   前面提到的卡尔库叶古城火庙:该屋中之火永不熄灭,有专人轮流照管。照料火的僧侣,鼻口均有遮盖。他们用银钳夹小块柽柳木,投入火里。当火焰缩小时,便把木块一一投入。   考古资料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粟特康国附近的库尔干切佩城址中的祆祠,其中央为火坛,火烧的痕迹色彩斑驳。法国考古队也曾发掘了大夏南部的贵霜(Kushan)时代的苏尔赫?考塔尔遗址(Surkh―kotal),那里曾发现公元2世纪左右贵霜王朝的火坛。   有些?n祠设有三个火坛,同时供奉?n教中不同等级的三种圣火。   波斯帝国巴撒伽德遗址(Pasargadae)发现有三处火坛遗迹,从平地走向火坛有三阶,顶部呈碗状,深33厘米,用来存储香火。上世纪90年代初,刘迎胜先生等在中亚片治肯特附近的夹尔?特帕(Jar tepa)遗址考察了一处祆教寺院,三处火坛遗迹保存完好,火烧的灰痕非常清晰。   除此之外,祆祠里往往要供奉祆教神祗。规模较大的祆祠墙壁上还绘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