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粒精播对花生活性氧代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docVIP

单粒精播对花生活性氧代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粒精播对花生活性氧代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

单粒精播对花生活性氧代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   摘要:以小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3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比研究了单粒精播技术对花生叶片活性氧代谢、群体地上部植株和荚果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种植可提高SOD、POD和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且单、双粒种植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花生单粒精播条件下,花生地上部植株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相对稳定,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显著提高;SOD活性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相关,是影响花生干物质积累动态的主要抗氧化酶。本研究说明,单粒精播可通过影响花生花后活性氧代谢水平,尤其是SOD酶活性,延缓植株衰老进程,改善地上部群体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动态,从而促进荚果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单粒精播;花生;干物质积累;活性氧代谢   中图分类号:S565.2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042-05   花生是需种量较大的作物,用种量中(早)熟大花生一般需300~375 kg/hm2,早熟小花生一般需225~260 kg/hm2,相当于花生产量的10%左右[1]。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一穴双粒种植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缺穴率,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花生单株的生长发育,使单株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单粒精播由于条件改善,种子质量提高,可保证苗齐苗壮,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起到节约用种、便于机械化设计的应用效果。沈毓骏等[3]在AnM栽培法基础上减粒增穴较常规种植每666.7m2播种粒数减少23%,穴数增加54.1%,单株结实增多52.8%,致使增产1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郭峰等[4]   研究认为不同品种类型花生单粒精播条件下的光合特性有一定差异。目前有关单粒精播的研究多集中在肥料、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以及植株农艺性状的差异方面[5~8],而对花生生理特性的研究较少,尚缺乏花生单粒精播增产机理的研究。本文探讨了花生单、双粒种植条件下活性氧代谢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联系,旨在为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饮马泉试验农场(117°5′E,36°43′ N)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类型为沙壤土,耕层土壤含有机质1.01%、碱解氮57.97 mg/kg、速效磷33.16 mg/kg、速效钾97.43 mg/kg、交换性钙14.93 g/kg、交换性镁0.48 g/kg。   试验以小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3为材料,设2个处理和1个对照,3次重复。栽培过程中采用覆膜起垄种植,每垄2行,垄宽80 cm,行距固定为32 cm,株距随密度不同而变化。单粒精播分别设S1(19.5×104穴/hm2)和S2(22.5×104穴/hm2),每穴1粒种植;对照CK为(15×104穴/hm2),每穴2粒种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7.5 m×6.8 m=51.0 m2。起垄前均匀撒施花生专用肥1 125 kg/hm2(氮、磷、钾总含量≥21%);两年均为5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高产田。   1.2测定时间、内容及方法   分别于花生始花后30、40、50、60、70 d取样,测定主茎功能叶(倒3叶)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植株各部位干重。参照王爱国等[9]的方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10],参照罗广华等[11]的方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林植芳等[12]的方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测量植株干重采用烘干法,每处理取15株,选取长势均一的植株10株,洗净后将根、茎、叶、荚果分开,置105℃的烘箱内杀青30 min,80℃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1.3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和作图;采用DPS 9.5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经分析,两年试验数据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以2011和2012两年度试验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单粒精播对花生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2.1.1单粒精播对花生功能叶片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SOD是生物防御活性氧毒害的关键酶之一,主要功能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减轻其对叶片细胞的伤害。由图1可以看出,开花后30 d,单粒精播的SOD活性低于双粒穴播,之后的四个阶段均高于双粒穴播,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S1处理5个时期的平均SOD活性为318.41 U·g-1 FW,比CK高16.5%,S2平均为295.18 U·g-1FW,比对照高8.0%。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