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docVIP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摘 要 近年来,稻曲病在南繁基地制种田不断扩散蔓延,危害有所加重,一般病穗率10%~15%,发病重田病穗率25%~30%,已成为南繁水稻制种田重要病害之一。根据多年实践,分析了近年来南繁水稻制种田稻曲病逐年加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06   1 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稻曲病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得到了提升,但稻曲病依旧零星发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海南地区晚稻田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特别是近年来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面积不断扩大、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扩繁、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组合)更新换代快、密植程度增加,再加上3月后南繁基地多变气候影响,每年在南繁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稻曲病,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发生面积开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调查研究发现,在南繁育种基地的一些地区,南繁水稻制种在2009年面积为4 596 hm2,其中,发生稻曲病的面积为1 042 hm2;2010年的南繁水稻制种面积为   4 765 hm2,发生稻曲病面积1 395 hm2;2011年南繁水稻制种面积为5 241 hm2,其中,发生稻曲病面积为2 378 hm2。   产生问题的发病制种地一般病穗率10%~15%,发病重田病穗率30%~35%。稻曲病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繁制种产量造成了影响,更是让病粒很难被剔除出来,因此导致所需要进行种植的种子净度大幅度降低,对种子的质量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   2 田间发病症状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只为害部分谷粒,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一穗中仅几粒或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三四倍。调查研究发现,发病的植物起病菌主要存在于颖壳内,刚开始患病时受侵害谷粒表现为颖壳稍张开,并且会产生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物,然后慢慢膨大,最终完全将颖壳包裹,使其变成如玉米粒大小的稻曲,近球形,表面平滑,黄色并有薄膜包被,慢慢演变成为绿色后开始产生龟裂现象,同时伴有黑绿色粉末散出,这种物质就是患病作物的致病菌厚垣孢子。   3 侵染规律   在南繁育种基地,水稻制种田大多都在3月上中旬至4月初抽穗,受到清明风的阴雨天气影响,这段时间的温度为24~31 ℃,非常利于病菌发育。南繁育种田稻曲病3月上旬初见于早播的二系水稻育种田,常见在培矮64S、培两优特青、培矮64S等品种(组合)制种田发生,3月中旬为早播的二系水稻育种田发病高峰期;三系水稻育种田4月上旬为稻曲病初发期,常在冈优22、益丰优121、新两优901、中优161、甬优13号等品种(组合)制种田发生,4月中旬为三系杂交稻制种田稻曲病发病高峰期。   4 病害流行加重因素   4.1 田间菌源累积量大   由于南繁制种田使用机械收割时,稻曲病菌核、病(秕)谷直接筛选吹到田间地面上,造成田间菌源逐年累积。加之当地种植的晚稻田的种植户对作物的防病观念相对较为淡薄,因此没有进行科学的稻曲病防治研究,一般没有采取防治措施或防治措施不当[1]。特别是收割时随手将患病的病粒丢弃在稻田,没有科学有效地清理。并且晒谷时,没有把清除的病粒有效地处理干净,致使稻曲病的病原菌逐年累积增多。   4.2 种植感病亲本品种(组合)   制种田品种(组合)亲本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在南繁基地发病高峰期调查,协优48、跃丰325、优优691、两优126、两优396、天涯晚优1、中优18等组合亲本病穗率在1%~5%,抗性较好;冈优22、益丰优121、新两优901、中优161、甬优13号等组合亲本病重田病穗率在15%~25%,表现为较感病。所以,品种抗性是导致稻曲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生育期长、抽穗晚的比生育期短、抽穗早亲本的品种易感病。伴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如今人们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新时代背景下的优质稻以及超级稻每年的种植面积得到了很大的增加,然而大部分的优质杂交稻中的不育系作物品种由于其本身的抗病性较弱,导致了这种常见的作物患病率在南繁育种基地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4.3 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   在每年的3月到4月初,南繁杂交水稻制种田中的作物基本上都处于抽穗时期,是杂交水稻制种田最易发病时期,这段时间正好是海南南部天气多变的季节,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影响,往往会造成气温均在稻曲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24~31 ℃)[2],相对湿度90%以上,早晨露水多,叶片表面沾满水滴,利于病菌的萌发、浸染和繁殖,而且使水稻的抗病力减弱,导致稻曲病的?l生和流行。   4.4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4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