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越王墓出土铜镜纹饰研究
南越王墓出土铜镜纹饰研究
摘要:本文对南越王墓发掘的39枚铜镜就其特征详细分类,同时从形制、镜背纹饰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解析,通过不同时期的各类造型,探寻南越王墓铜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
关键词:南越王墓;铜镜;纹饰;汉越文化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0)04-0109-04
1983年发现的广州南越王墓,是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古墓,被称之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墓中出土10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和青铜器,其中有铜镜39枚。一座墓葬中发掘出如此多的铜镜,这在墓葬发掘史上实属少见。关于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镜,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的角度做过很多工作,但很少有人就其纹饰本身的形式问题作详细研究。本文主要从南越王墓出土的39枚铜镜纹饰的造型切入,就其特征进行详细分类,通过不同时期的铜镜纹饰对比分析,探寻南越王墓铜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因素。
一、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镜纹饰造型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镜依据纹饰的不同细分为9个类型,从整体形式上可归纳为6个种类,即是:素镜、几何纹镜、山字镜、抽象植物纹、怪异的动物纹样和特殊工艺镜。
(一)清雅(朴素)庄重的素镜
Ⅰ型:1件。F42.三弦小钮,素面,平缘,出土时破碎成若干块。有绢包裹,绢上有刺绣残痕,直径16.6厘米。
素镜始于西周,自西周以来此类素镜一直是最广泛、最普遍被广大人民使用的镜种。它不仅数量多,而且不乏精美之品。从战国的三弦纹素镜到汉代的连弧纹素镜,再到唐宋的单凸棱素镜,一直到明代的各式平顶印章素镜和清代的漳州素镜,不论其外形和内纽如何变化,都以其简洁的形制和朴素大方的式样赢得了使用者的青睐和喜爱。南越王墓出土的这枚素镜,尽管出土时已破碎,但从外表包裹精美的刺绣绢来分析,可以看出主人爱镜的情形。
(二)以云雷纹为代表的几何纹镜
Ⅱ型:1件。E58.素地连弧纹镜。三弦钮,饰宽带弦纹三圈,素地,卷边。直径18.6厘米。
Ⅶ型:8件。E94.素地连弧纹镜。三弦钮,圆钮座。座外有环带纹一周,外绕内向连弧纹,共11弧。边缘饰弦纹一周。素地,宽缘,高卷边。直径17.8厘米。E18云雷纹地连弧纹镜,三弦钮,凹面形圆钮座。以圆形涡纹和2个三角形雷纹组成的云雷纹作地,其上配六弧凹面内向连弧纹。在座外及近边缘各有陶纹一周。宽素沿,低卷边,直径14.3厘米。F68、F71素地连弧纹镜,三弦钮,凹面圆钮座,主纹为凹面内向8连弧纹,素地,宽缘,卷边较高,镜体较重。F68直径17.1厘米、F71直径17.2厘米。F71出土时已断成两块,两镜纹饰、大小完全一样。B13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出土时已残破,钮已失,双重圆钮座,座外有1周宽带状纹,以精致的云雷纹作地,钮座和近边缘处各有陶纹l周,宽素缘,卷边较高,直径约12.6厘米。B9涡纹地连弧纹镜,三弦钮,圆钮座,座外有1周浅凹面带纹,主纹是8个内向连弧纹,以涡纹为地纹,直径20厘米。
以云雷纹为代表的几何纹镜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盛行,这个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特别是到战国中晚期,铜镜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镜类形制以圆形为主,这一时期的铜镜纹饰,除素镜外,由云雷等地纹和主纹组合而成的几何弦纹镜出现较多。其特征为纹饰繁缛细腻,种类多,变化大。镜的缘部平或上卷,一般为素缘,宽窄不一,其典型的代表为云雷地纹镜。这类镜型在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镜中有以上9件。
另外,战国晚期的铜镜还有工艺特别的几何纹带托镜,铜镜形制相同,都是复合镜,分铸,有背托。目前在国内仅见3枚。其中,一枚就出自南越王墓C23带托云雷纹镜,一枚出自山东临淄商王庄汉墓,另一枚出自江苏涟水三里墩汉墓。三面铜镜形制相同纹饰相似,且都是复合镜,分铸,有背托。明显看出同一时代铜镜的形制和纹饰的特征。
(三)山字镜
Ⅲ型:2件。F35四山纹镜,三弦小钮,双重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组连贯式桃形花瓣,主纹为4个山字,浅浮雕羽状地纹,窄素缘,低卷边,直径11.2厘米。F32六山纹镜,三弦钮,双重圆钮座。主纹为6个山字,圆钮座的座周边有6枚花瓣,各瓣尖连以线条构成6连叶,叶尖又各出一花蕾,窄素卷缘,直径21厘米。此镜铸造极为精美,镜体较大,从已发掘的山字镜中数量级少。
中国古代历史,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土地和国界永远是统治者的命脉。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迎来了争夺土地和国界的战争时代,它体现在战国时期的山字镜,其特点是:简洁大方,突出“土地和国界”,用意非常明显。山字――寓意:山脉江河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