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呼啸山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呼啸山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
摘要: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研究《呼啸山庄》里的多元文化主义。透过艾米丽?勃朗特的家族渊源探究“爱尔兰性”如何以曲折的隐喻方式呈现在其小说中。
关键词:《呼啸山庄》;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英爱关系
本文是2016年邵阳市社科联课题《从散居族裔批评研究》的成果之一。)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早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1992:889)。多元文化社会这一客观现实使得多元文化主义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常被看成是向传统西方文明霸权进行挑战的一种话语。从这一点上讲,它与后殖民主义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欲打破西方强势文化对真理的垄断地位(Henry,1991:711-727)。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结。
作为爱尔兰移民的第二代,艾米莉?勃朗特既是帝国利益的受益者又切身体会到作为被殖民者的流散族裔的集体焦虑。这种双重身份使她与帝国政治、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而又矛盾的关系。“帝国主义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观点对文学施加影响。没有人比勃朗特姐妹更能展示这种紧张了--她们是一个他者爱尔兰父亲和康沃尔母亲的结合体,是在与他们祖先为敌的英国土地上产生的第一代英国人”((Edward G。 Lengel,2002:5)。由此可见,她的写作有着独特的视角,她的作品《呼啸山庄》甚至流露出对帝国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结,体现了与主流文化的冲突。
一、艾米莉?勃朗特的爱尔兰之根
一个作家往往抛不开故土和地域性的影响。不难发现艾米莉。勃朗特身上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尔兰性。
艾米莉?勃朗特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出生于北爱尔兰。其父亲休。勃郎蒂从小被叔叔收养,因为家人反对而和恋人私奔(据称《呼啸山庄》里有一些情节以此为原型)。帕特里克在大学毕业后并未回到故乡而是移民英国。艾米莉?勃朗特与生俱来的爱尔兰气质得益于家庭和环境的熏陶。帕特里克发表过一些诗集等小册子,还亲自给孩子们讲授一些爱尔兰神话和传奇。孩子们的英语发音甚至也受到他浓厚爱尔兰口音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宽容、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勃朗特家的孩子们获得了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和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儿时创作的有关安格利亚和贡代尔的故事至今还陈列在勃朗特博物馆。
老勃朗特凭借自己的努力,从爱尔兰来到帝国,试图融入其中。但是命运仿佛不眷顾这个来自于爱尔兰的传奇家庭。女儿们由于爱尔兰后裔身份在寄宿学校备受歧视。两个姐姐玛??亚和伊丽莎白更身染重疾,不久便去世了。才华横溢的哥哥布伦威尔,他为了捍卫父亲的立场而惨遭羞辱。最终由于对自我身份的迷惘而堕落而死。艾米丽与哥哥关系最好,她也可以说是间接死于种族歧视。因为在哥哥的葬礼上她感染风寒却拒绝治疗而亡。接着聪慧的小妹妹安妮也染疾而亡。姐姐夏洛蒂嫁给了与父亲同样背景出身的爱尔兰人尼可拉斯,却不幸死于妊娠。1861年尼老勃朗特也离开了人世。
最终这个传奇家族没有一个后裔留在帝国。只有他们的天才作品、纪念馆、坟墓诉说着他们曾经的存在。这个远离故土的家庭依赖血缘之爱支撑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岛屿。这个岛屿不会被外界的风雨所侵蚀,在某种意义上,这不正是爱尔兰自身历史经验的写照?
二、《呼啸山庄》中的爱尔兰因素
独特的生活地域和出身使艾米莉?勃朗特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关注爱尔兰流散族裔的生存状态,其作品《呼啸山庄》也体现了英爱多元文化下所引发的碰撞和交融。
勃朗特姐妹生活的时代恰逢帝国与爱尔兰关系最黑暗时期。1840-1847年,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和瘟疫。然而当时正值维多利亚盛世的帝国却采取了“放任不管”政策,致使爱尔兰百万人死亡,百万人流亡。如今,“在美国的一些学校课程里,土豆大饥荒与犹太人大屠杀一起作为种族灭绝的实例而教授”(Catherine Nash,2008:30)。艾米丽和夏洛特都“不可能对爱尔兰人在饥荒期间的极度痛苦无动于衷,那时她许多亲戚包括叔叔休仍住在爱尔兰”(Susan Schorn,1998:354)。在她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留下了对这一历史的蛛丝马迹。
《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个来历不明的野孩子,“黑得简直像是从魔鬼那儿来的”,“他看来是一个忧郁的、能忍耐的孩子”(艾米丽。勃朗特,2008:32-32)在这个粗鲁而又忍耐的孩子身上不难瞥见艾米丽的哥哥布伦威尔的某种毁灭性的气质。“显然,在这个小凯列班身上有一种天性,任何条件都无能无力。而这一切只是以英国人特有的方式说,他很可能是一个爱尔兰人。他很可能,但并非确凿无疑。”(Terry Eag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