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词厮使用情况探析
古汉语词厮使用情况探析
古汉语词“厮”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宋代之前“厮”主要是指仆役,宋元时期出现了相互义及戏称或蔑?Q的小孩、小子义。之后,“厮”的词汇义开始虚化,类似于词缀。“厮”的相互义在闽南和太古等方言中仍有保留,普通话中主要存在于固定词语中。“厮”字使用减少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词语的双音节化、词语的替代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很多近代小说中经常会发现“小厮”“这厮”等词语,然而近代的文献作品中“厮”的使用明显减少,主要在个别小说或部分方言口语中使用,类似于《水浒传》中的用法,有一定的仿古嫌疑。与此同时,“厮”字在部分方言中仍然可见,保存得相对完好。了解“厮”的产生、意义和用法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古代文献材料,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剧本和小说。从历代的文献作品中,可以发现“厮”意义的演变轨迹,通过历时的使用情况可以探究“厮”逐渐减少的原因。
一、古汉语词“厮”意义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
早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就存在着“厮”字。“厮”字在先秦是一个名词,可以单独使用,仆役义。例如:
(1)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春秋公羊传》)
(2)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吕氏春秋》)
(3)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商君书》)
(4)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管子》)
例(1)中,“厮役”,何休注:“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这里的“厮”和“役”属于同义词连用,但仍有差别。例(2)(3)(4)中的“厮”都是指奴仆。“厮”“舆”“徒”“役”是同义词,泛指奴仆,但具体从事的职业不同,“厮”可指砍柴的,“舆”指驾车的。“厮役”“厮舆”“厮徒”经常搭配使用,属于同义词连用现象。
(二)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厮”主要沿用了先秦时期的意义,出现了新的搭配,即厮养。汉桓宽《盐铁论?殊路》:“故事人加则为宗庙器,否则斯养之衅才。”《古文苑》中王粲的《为刘表与袁尚书》载:“戎马斯养,罄无不宜。”斯,一本作“厮”。章樵注:“斯,读作‘?P’。养,去声。奴仆辈也。”
东汉时期,“厮”又产生了新的意义。例如:
(5)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甚众。(《全汉文》)
(6)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史记?河渠书》)
例(5)中的“厮留”意为前后分离,不相衔接。《汉书?西域传下?渠犁》:“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P留甚众。”颜师古注:“?P留,言其前后离?P,不相逮及也。”例(6)中的“厮”通“斯”,指分散,分开。这一时期的“厮”仍是以奴仆义为主,出现的个别意义,如例(5)(6),这也是“厮”通“斯”的原因。
(三)六朝至唐代时期
六朝至唐代时期又出现了“厮下”“小厮”等词语,指仆人、地位低下的人,带有戏称或蔑称意味,这一时期“厮”多是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独立性较弱。例如:
(7)出自厮下,不愿名器。(六朝?《世说新语》)
(8)临济小厮儿,却具一只眼。(唐?《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9)但作家生厮儿,卖即无契券。(唐?《敦煌变文集》)
(10)林际厮儿,只具一只眼。(五代?《祖堂集》)
例(7)“厮下”是地位低下的意思。例(8)(9)(10)“小厮儿”“厮儿”都是指地位低下的小孩。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这厮”“那厮”。从“小厮儿”“厮儿”等可以看出,“厮”的贬义色彩逐渐减弱,正在向带有戏谑、调侃甚至喜爱的意义转变。
(四)宋元明清时期
“厮”的副词意义大约出现在宋代,意义为互相。宋元及其以后的小说、戏曲、杂剧中多见。例如:
(11)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宋?欧阳修《渔家傲》)
(12)我闻你安州人善厮扑,是否?(《五灯会元?善真禅师》)
(13)俺也不是厮虎,孩儿每早早地伏输。(金?董解元《董西厢》)
(14)你看我对垒交锋,相持厮杀。(元?《雁门关》)
(15)我与你两心坚,拼今世,待来生,相厮并。(明?《娇红记》)
(16)这等一般热肠人,彼此厮混了许多天,怎生舍得?(清?《儿女英雄传》)
“厮虎”是相互吼吓的意思。“厮杀”是“交战”的意思。“厮并”是“跟随”的意思。“厮混”是“住在一起”的意思。“厮虎”“厮杀”“厮并”“厮混”中的“厮”都是副词“相互”义,副词义在这段时期的使用进入鼎盛阶段。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厮,犹相也。欧阳修《渔家傲》词:‘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