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墓镇墓兽管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墓镇墓兽管窥   【关键词】东周;楚墓;镇墓兽;丧葬文化   【摘 要】在以楚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相继出土了一批材质相同、形制相近的镇墓兽,成为我国后世镇墓明器的重要源流。文章以考古发掘所见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其材质、形制以及使用规制等进行研究,指出至迟在春秋末,楚文化中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镇墓明器使用制度,镇墓兽经历了由兽面兽身向人面兽身的演变过程,对后世丧葬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最为重要的典型器物。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所辖区域中已经出土有300件左右,成为东周时期颇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本文以考古发掘所获典型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东周时期楚地丧葬习俗中的镇墓文化进行相关探讨。   一、考古出土情况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在先秦楚国所辖的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及陕西南部地区均有镇墓兽出土,其中以楚都纪南城为核心的湖北江陵地区最为集中和突出,河南、安徽两地发现数量较少。   1937年,长沙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盗墓活动,期间被盗楚墓中的镇墓兽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开始被记录和研究。当时这种造型怪异、形象恐怖的随葬品被日本学者称为“山神像”“镇墓兽”[1]或“木雕怪兽像”[2],中国学者商承祚称其为“楚蛇”“楚龙座”或“木鬼方座”[3]。由于“镇墓兽”一词最能表现这一随葬器物的形象特征与功用,故被推广和沿用。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楚地考古工作的进行,相继出土了一大批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镇墓兽。其中湖北江陵地区不仅出土多,且比较典型的,如江陵雨台山楚墓[4]、江陵九店东周墓[5]、江陵拍马山楚墓[6]、江陵马山一号楚墓[7]、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8]等。除此之外,其他楚地也有较为典型的镇墓兽出土,如湖北当阳赵家湖楚墓[9]、荆州枣林岗与堆金台楚墓[10],湖南临澧九里一号大型楚墓[11],河南信阳楚墓[12],陕西丹凤古城楚墓[13]等。   从出土情况来看,镇墓兽在大中型楚墓中较为常见。这些墓中多用棺、椁葬具,并随葬有数量不等的青铜礼器,表明使用镇墓兽的多为士以上阶层的楚国人群。一般情况下,每座墓中仅出土1件镇墓兽,除极个别情况外,出土位置均为头箱内或是棺椁之间的头端。如江陵雨台山楚墓中,共计有156座墓出土有镇墓兽,除M555出自边箱外,其余155座均放置于头箱中。镇墓兽的基本材质均为木料,多由木质底座、兽身和麋鹿鹿角三部分组成,个别为铜木合体或是单纯木雕而成。   一般来讲,春秋中期的楚墓中所出镇墓兽做工较为粗糙,多使用单一的雕刻方式,兽头雕刻相对细致,兽身则仅雕出大致轮廓;从春秋晚期开始,镇墓兽的制作逐渐精细,采用雕刻与彩绘等方式进行较为精细的加工制作,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形制;战国时期是镇墓兽普遍使用的阶段,此时的镇墓兽在形制、色彩等诸多方面均有进一步发展,成为楚文化的一项重要特色。   二、类型学分析与年代分期   楚墓镇墓兽一般由底座、兽身和鹿角三部分套榫拼装而成。两只鹿角插于兽头头顶两侧的木孔内,兽身插于木质底座上的孔内。考古发掘所见的楚墓镇墓兽中,主要分为单头单身、双头双身两种基本形制,另外还见有早期较为原始的镇墓兽和难以分类的异型镇墓兽。   (一)原始镇墓兽 此类镇墓兽发现较少,以湖北当阳赵巷M4和当阳曹家岗M5出土的镇墓兽[14](图一)为代表,被学者称为“祖型”。此类镇墓兽的头顶没有孔,墓中也未发现鹿角,仅有底座和头身两部分,相对较为原始。   (二)单头单身镇墓兽(A 型) 由木质兽身、底座和鹿角组成。鹿角多已腐朽不存。此类镇墓兽出土最多,相对复杂,基本可分为4式。到战国时期演化出较为复杂的形制,并出现了类人面形的单头单身镇墓兽。   Ⅰ式 圆顶方首,面部无器官,兽头顶部有对称的小孔,无颈直身,方座。以荆州枣林岗东周墓M146中出土的镇墓兽[15](图二,1)最为典型。   Ⅱ式 方顶方首,兽顶插有一对鹿角,垂舌曲颈,舌、颈间有弧形空洞,方形座。器表朱绘纹饰,以几何纹、三角云纹使用较多,制作较为精细。以江陵九店东周墓乙组M244中出土的镇墓兽[16](图二,2)最为典型。   Ⅲ式 弧顶方首,兽顶插有一对鹿角,垂舌斜直,颈后平直,舌、颈间空洞较小,方形座。器表色彩丰富,纹饰多样,制作精细。以江陵九店东周墓乙组M295中出土的镇墓兽[17](图二,3)最为典型。   Ⅳ式 弧顶方首,兽顶插有一对鹿角,长斜舌,颈长而略有曲度,舌、颈间无空隙,方形座,制作趋于简化。以江陵九店东周墓乙组M51出土的镇墓兽[18](图二,4)最为典型。   (三)双头双身镇墓兽(B型) 由兽身、底座和鹿角构成,可视为两个单头单身镇墓兽的结合体,由两个各自头顶插有一双鹿角的单头镇墓兽相背连接,插于同一个木质底座之上。此类镇墓兽形制相对简单,差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