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治分析及预后.docVIP

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治分析及预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治分析及预后

外伤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治分析及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3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为51至71岁、GCS评分3至8分、瞳孔散大或缩小、合并低氧血症和(或)低血压以及合并多发伤的患者预后出现重度致残、植物生存及死亡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具有病情重、进展快及预后差的特点;年龄偏大、GCS评分低、瞳孔散大或缩小、低氧血症和(或)低血压以及合并多发伤是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诊治;预后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otic acute diffuse brain swelling,PADBS)是指外伤后数小时(一般2-14小时)内脑组织广泛肿大或膨出,颅内压急剧升高,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是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3例PADBS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影响PADBS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3例患者,男51例,女32例;年龄11至71岁,平均:41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58例,坠落伤7例,头部受打击伤15例;摔跌伤3例。   1.2 入院时情况 入院时昏迷73例,嗜睡7例,意识清醒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至8分48例,9分35例;瞳孔等大等圆30例,瞳孔散大或缩小53例;合并其它部位损伤54例(骨折,血气胸或腹盆腔脏器损伤)。   1.3 影像学资料 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将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分为四类:①一侧大脑半球肿胀合并颅内出血26例;②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伴中线移位明显14例;③两侧大脑半球弥漫肿胀,中线结构无偏移或中线偏移小于0.5cm31例;④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伴有颅内出血12例。   1.4 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治疗;头部降温;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应用大剂量巴比妥药物;脑营养药物以及加强支持治疗等。(2)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单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双侧去大骨瓣术;去大骨瓣减压加颅内血肿清除术。   2. 统计方法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把治疗效果分为:恢复良好(8~15分),致残(4~8分),植物生存及死亡(0~3分)三种情况。①采用卡方检验(χ2),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年龄组为11至50岁的60例患者比年龄组为51至71岁23例患者预后明显好;2.入院时GCS评分3至8分的48例患者比GCS评分大于等于9分35例患者的预后明显差;3.瞳孔散大或缩小比瞳孔无变化的预后差;4.患者合并低氧血症和(或)低血压以及多发伤的患者预后致死率和致残率也明显升高。(具体结果见表一)   3.2辅助检查结果头部CT或核磁检查结果如下: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且中线移位较明显的患者预后较两侧大脑半球肿胀未发生中线移位的患者预后差;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出血的患者预后较一侧大脑半球肿胀伴出血的患者预后差,两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患者预后较一侧大脑半球肿胀的患者预后差。(见表二)   4.讨论   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重型颅脑损伤已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也是颅脑损伤救治的重点和难点。而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其病情危重预后差。PADBS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大多学者认为是广泛脑水肿、急性脑血管扩张或两者混合造成。可能的发病机制为:外力损害了桥脑蓝斑、中脑网状结构、丘脑以及下丘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血管扩展,脑血容量增加导致脑组织膨胀、体积增加,发生脑肿胀;另外,脑组织缺氧,导致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以及乳酸等细胞毒素因子增加,损害脑细胞,加速脑肿胀的发生;还有脑血管内膜的损害,破坏了血脑屏障,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发生【2】。   PADB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般表现为颅内高压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癫痫发作以及神经定位体征【3】。本组病例中,入院时72例昏迷,嗜睡7例,意识清醒只有3例,由此可见,意识障碍是PADBS发生的重要临床表现。由于PADB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以影像学资料对于其诊断尤为重要。PADBS的CT变现主要特点为:双侧或一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肿胀,侧脑室环池受压或消失,脑白质的CT值普遍高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