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婚俗中方位文化解析
婚俗中方位文化解析
[摘要]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等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简言之,无论父醮子、莫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彰显出尊卑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婚俗;方位;君臣之礼;主宾之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LO)01―0155―05
我们借鉴周一良先生在《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中的研究思路,把英藏敦煌文献S.1725《大唐吉凶书仪》(以下简称S.1725)婚俗中出现的方位与《仪礼》、唐萧嵩等的《大唐开元礼》,以及宋司马光的《书仪》进行对比研究,进而说明在古代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祭
在古代的婚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S.1725:“儿父祭法,在于中庭,近西置席,安祭盘。祭人执酒盏日:‘敬启亡考妣之灵长子小儿甲乙年已成立,某氏不遣,眷成婚媾,择卜良辰,礼就朝吉,设祭家庭,众肴备具,伏愿尚飨。’卑者再拜。婿父在庭前,面向南坐,儿面向北立。父告子曰:‘自往迎汝妻,承奉宗庙。’子答曰:‘维不敢辞’。”
《仪礼?士昏礼第二》:“父醮子,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唐贾公彦《仪礼疏》卷二释曰:“女父礼女用醴,又在庙。父醮子用酒,又在寝。不同者父醴女,子以先祖遗体许人,以适他族,妇人--外成故,重之而用醴,复在庙告先祖也。男子直取妇人室,无不反之,故轻之而用酒,在寝。知醮子亦不在庙者,若在庙当以醴筵于户西,右几,在神位,今不言故在寝可知也。”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按荀子亲迎之礼:父南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
《大唐开元礼》卷一二五嘉礼:“将行父醮子于正寝,赞者布席于东序,西向,又设席于户牖之间,南向。父公服?跞顺7?,以下准此坐于东序,西向。子服爵弁?跞绥?公服升自西阶,进立于席西,南向。赞者酌酒进,北面以授子,子再拜,受。”
《书仪》卷三:“主人亦盛服坐于堂之东序,西向。设婿席于其西北,南向。婿升自西阶,立于席西,南向。赞者两家各择亲戚妇人习于礼者为之,凡婿及妇行礼皆赞者相导之取杯斟酒执之,诣婿席前,北向立。婿再拜,升席,南向,受杯,跪祭酒,兴,就席末坐,啐酒。兴,降西,授赞者杯,又再拜此所谓醮也进诣父座前,东向跪。父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谨,若则有常。’祖父在则祖父命之也子曰:‘诺。惟恐弗堪,不敢忘命。”’
对比S.1725与《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我们就会发现在父为子醮时,S.1725与其它文献最大的不同就是举行醮的地点不同。在S.1725中父在庙堂中庭醮子。在《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中父则在正寝、堂,清张尚瑗《三传折诸一左传折诸》卷七说:“近世谓堂为正寝”,可知堂亦为正寝,因此可以说父都是在正寝为子而醮。在s.1725与《仪礼》中父醮时所处的方位是相同的,都是父面向南,儿面向北。在《大唐开元礼》与《书仪》中父醮时皆坐于正寝之东序,西向。儿则升自西阶,立于席西,南向。我们认为尽管S.1725、《仪礼》与《大唐开元礼》《书仪》父醮子时方位不同,其实都蕴含子顺从、敬重父亲之意。在S.1725以及《仪礼》中父面向南醮而命,儿子面向北听而受,这样遵循了君臣之礼。清惠栋《周易述》卷十五说:“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贵贱之位也。”为什么要君面向南而治,而臣面向北而拜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南”为阳,是光明之地,君面向南治理国家,是希望能够获得明政。《册府元龟》卷五百七十八掌礼部:“君之南向答阳,此明朝会之时盛阳在南,故君南向对之,犹圣人南面而听,向明而治之义耳。”元李简《学易记》卷九:“刘氏集传日:‘离于方为南,于时为夏,万物亨嘉之时也。其材为明,明则物相见矣。故圣人南面而治者,所以向明而与万物相见也。’”明黄光升《昭代典则》卷十一:“上谕廷臣曰:‘南方为离明之位,人君南面以听天下之治,故殿廷皆南向,人臣则左文右武,北面而朝礼也。’”而臣北面正对君王,首先是因为便于观察君主的脸色、反应从而做出应答。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五:“必正向君者,取其颜色辞气之间便于观察也。”其次是因为北方是阴幽之方,是卑微、臣服之位。宋卫浞《礼记集说》卷七十:“北方阴极而生寒。”卷七十六:“北方阴,阴主静;东方阳,阳主动。”女为阴,所以女子常和北方联系在一起,《汉书》卷九十七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古书中常常出现妇女在北堂的记载,韩愈《示儿》:“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女性又常常与柔顺相连,宋周敦颐《周元公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