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家理欲对立道德观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家理欲对立道德观浅析

宋明理学家理欲对立道德观浅析   摘要:理欲之争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和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王守仁等在理欲问题上,更加倾向于二者的对立论。   关键词:理欲之争;对立观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3-0001-02      理欲之争是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宋明理学家围绕理欲而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把理欲范畴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纵观宋明理学家天理人欲之争,从周敦颐的“无欲则静虚动直”[2]到程颐的“灭私欲则天理明”[3](卷二十五)从朱熹的“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4](卷十)到王阳明的“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5](《传习录上》)主张理欲对立的观点占绝对优势。   一、周敦颐的“养心寡欲”说   从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开始,理欲问题一直为宋明理学家所关注。周敦颐彻底否认“欲”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将“欲”连根斩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养心的极致,才能成就完善的人格,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他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贤圣非生,必养心而至之”[6](卷十七)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能够通过“养心寡欲”而达到“诚明”的道德境界。同时还提出,这种“诚明”的道德境界是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则公溥,庶矣乎!”[7](卷九)在此,他特别强调指出了“一”与“无欲”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学做圣人首先要做到“一”,“一”即“专一”,就是不要有任何思想杂念,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一”,内心就达到了“虚”的境地,所谓“虚”就是没有任何成见。这样,人就能够明白透彻地认识事物,思想开阔,胸怀通达,这样的人在行为上一定可以做到正直无私,在道德修养上也会达到高尚的境界。对于如何才能达到“一”的道德境界,周敦颐提出了“惩忿窒欲”的自我修身方法,就是要求道德主体在修身实践过程中,要自觉地抑制怨恨之情,摈弃贪欲之心。   二、张载的人性二分说   张载则立足于人性的二分来辨析天理与人欲。一方面肯定:“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8]承认物质生活欲求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强调,若过分追求人欲,就会“徇物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者乎”[9]。在此,张载论述了天理泯灭的根源在于“徇物丧心”,“心”即是“道德心”。在天理与人欲的问题上,张载承袭的是《礼记?乐记》的理路。理与欲的对立,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张载在解释孔子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时候,就说:“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君子返回天理,小人让人欲牵动着走。他认为,顺天理明而宽,徇人欲暗而窄:“烛天理而向明,万象无所隐;穷人欲如专顾影间,区区于一物之中尔!”[10]以此为依据,张载出于“为往圣继绝学”的道德使命,提出了“穷理”、“克己”等道德修养方法。   三、二程的公理私欲对立论   继张载之后,二程也从“理”与“欲”对立的角度对理欲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程颐指出:“先天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11]二程揭示的“天理”本质就是封建的纲常伦理,二程所讲的“人欲”并非指人的一切欲望,因为欲本于性:“口目耳鼻四肢之欲,性也”[12](卷十九)。人有欲望如“饥食渴饮,冬裘夏葛”[13](卷六)都是正常的,也都是合情合理的。程颐将人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的欲望归之为“私欲”,它以个体生命价值和生理需求为首要考虑和行为的出发点,因而以天下之道为公的“天理”也就难以彰显了,“人欲”与“天理”也就具有了“私欲”与“公理”的对立的意义。二程认为,如果任私欲膨胀,就必然成为人们修善的大敌,就会弥灭天理,所谓“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之反”[14](卷二十五)因此,必须“防其欲,戒其侈”,所谓“防欲戒侈”就是强调对物欲要有所约束,使之不要过头,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二程所讲的“天理”、“人欲”是与人心、道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程颢指出:“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15](卷十一)二程认为,“天理”出于“道心”,“人欲”出于“人心”。二程是道德理想主义者,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尖锐对立的,不是天理,便是人欲,二者不能共存,那么,要明天理,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