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道论分析中国哲学专业论文
IV
IV
people exists, the Dao exists. The gentleman exist, the social foundation exists. Whether the state system change or not cannot shake this foundation.
keywords: Analects of Confucius ,Dao , Comparsion with Dao
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PAGE
PAGE 1
第一章 绪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于中国,不能不学习中国的文化经典。中国的文化 经典为何重要?因为古时的文化经典、哲学思想构成如今国民的基本观念、人格 和心性。从国民意识行为中,能反映出旷古文化的影响。至清朝历经民国而后共 和,华夏民族受西学影响,先富后强,心性异化。以此形成的过渡时代如何过渡?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落后经济建设的局面如何改变,这些都需要重拾儒道,沟通马 列,建设社会主义儒家新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儒家新文化,则需要普及儒家文化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国 小国中需要重新普教的经典。《论语》为仁的主要思想已广为人知,然而《论语》 除了仁字,还有道字可以挖掘,可以高举。《论语》中关于道的言论比比皆是, 是否也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可以做一番考查,《论语》中的道和仁有何关系?《论 语》中的道论和其他儒道经典的道论比较又怎样呢,此为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 本篇论文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本章则主要回顾国内外研究概况,介绍研究思路以 及方法。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专门以《论语》道论为题的文献,经查询是曾琦云,2004 年发表于《求 索》的文章——《论语》“ 道”论。这篇文章分析出三个道的内容,一个是永 生不死之道,一个是一贯之道,还有一个是无言之道。
1 、永生不死之道
分析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道,曾琦云认为是孔子的最 高境界,接近禅宗大彻大悟的境界,是永生不死之道,这里的道的含义深刻而微 妙,因此不翻译为好。曾琦云最后又指出这个道是开悟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道。 2、一贯之道
曾琦云认同台湾南怀瑾的说法,引用其《〈论语〉别裁》,“一指禅”和“ 拈 花笑”的故事 ,最后解释说曾子认为大家不知道老师的教外别传,就概括说孔
《论语》道论研究
《论语》道论研究
子之道是-忠恕之道。并指出真正的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认为忠恕
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而不是本体,将仁和忠恕之道间的关系作了梳理。
3 、无言之道
是从分析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这句开始的,指出无言之道,经常出现在禅宗, 后来成为禅宗公案。她的解读在第一点上指出了道的境界说,继而第二点概括孔 子之道,而后第三点指出道是无言的,不可言说。从全文的论证举例方式看,解 读大部分借鉴佛家思想资源,全文选取的切入点都不错。最后指出,研究儒家学 说,常常重视仁的研究,而实际上,道才是儒家学说的根本,离开了道,孔子学 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点对本文有所启发。
而另一篇李华华的文章,《孔子之道今析 ———以〈论语〉为例》,主要 是以孔子之道来分析《论语》内容。对孔子学生的道的言论不作为研究范围。这 篇文章指出,孔子之“道”充满道德意义;人道以“仁”为核心,表现为忠恕之 道,为人处世要依“礼”而行;天道即天命,决定个人的最高价值是对他人和个 社会的贡献,促使人终身追求“道”,并在行道过程中,实现从“修己”向“安 百姓”的过渡。这是孔子之“道”由个人观向社会观的提升,对个人与社会的和 谐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文分析思路较为清晰。从天道人道开始探讨, 再由人道中的个人观过渡到道的社会观。要点如下
1、 求道———与道合一的境界
认为孔子人道观的基点是伦理道德,可以用其哲学的核心概念“仁”来表述。, 孔子之“道”是人生必由之道。
2、修己———道的个人观 注重人道的培养安贫、忧患、恭敬、宽容、质朴
3 、安百姓———道的社会观 在“修己”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只有把个人价值定位在对他人、对整个社
会的贡献时,才称得上是行“道”,才符合“道”的本来面目,这就过渡
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到孔子之“道”的社会观爱护百姓,反对战争。
文章思路层层而进,作者最后将孔子的道论归结为道德主体。指出:“总之 综观孔子的一生,他不仅是把志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且他的一切活动, 都是为了‘道’的最终实现。孔子以道德为主体的道论,涵盖其整个哲学体系, 不仅渗透在个人修养上,还扩充到社会行为中,给人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 明朗的取向,所以,孔子之“道”于古于今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文对于《论语》中涉及道的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命四季》——水墨人物意象创造艺术专业论文.docx
- 《生命挑战》口译报告英语口译专业论文.docx
- 《生如夏花》(第一章)翻译报告-英语笔译专业论文.docx
- 《生活》周刊的抗日舆论研究(1931-193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docx
- 《生活与哲学》文学类辅助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研究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论文.docx
- 《生活》周刊(1925-1933)的青年形象与青年文化建构文艺学;文化产业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 《申报》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妇女法律传播(1927—-1937)专门史专业论文.docx
- 《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912-1916)专门史专业论文.docx
- 《申报》与西方法文化传播(1872-1882)专门史专业论文.docx
- 《申报》史量才时期对上海公民社会架构的贡献研究新闻学专业论文.docx
最近下载
- 口吃者的自我治疗第10修订版malcolmfraser.pptx VIP
- 常微分方程部分习题解答.pdf VIP
- 深圳市宝安市中心区空间详细规划城市设计.pptx VIP
- GB50457-2019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标准.pdf VIP
- 2019年CNAS实验室内审检查表.docx VIP
- 福建安溪仕豪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工艺品10万件项目环评报告.pdf VIP
- 形式发票样本..doc VIP
- 2025-2026学年广东省深圳七年级(上)英语期中考试真题(解析版).docx VIP
- 日立-PC-P1HEQ2商用空调有线遥控器使用说明书.pdf VIP
- 人教版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