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契丹民族发展历史上几次迁徙
浅析契丹民族发展历史上几次迁徙
摘 要: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是辽朝的建立者。纵观契丹民族存在的千年左右的历史,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经历了民族迁徙这一过程,本文主要对旧民族迁徙对契丹民族的发展作一粗浅研究。
关键词:契丹;民族迁徙;民族发展
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族称始见于《魏书?契丹传》记载,“登国(386-395)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即在北魏时期。
纵观契丹存在的1000年左右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4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是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从10世纪初至12世纪,是发展壮大阶段;第三阶段从辽朝灭亡之后至14世纪中叶,是契丹民族衰弱、分解和融入其他民族的时期。在契丹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经历了由民族迁徙这一过程,以下将按发展阶段加以论述。
一、 第一阶段的迁徙情况
《辽史?营卫志?部族上》记载,“元魏末,莫弗贺勿于畏高丽、蠕蠕侵逼,率军三千乘,众万口内附,乃去奇首可汗故壤,居白狼水东”。“北齐文宣帝自平州三道来侵,虏男女十余万口,分置诸州。又为突厥所逼,以万家寄处高丽境内。”这可能是契丹族较早地迁徙情况。
随着隋朝的建立,在隋文帝杨坚的支持下,各部得以重返故地。“隋开皇四年,诸莫弗贺悉众款塞,?居白狼故地。又别部寄处高丽者曰出伏等,率众内附,诏置独奚那颉之北。”
“又别部臣附突厥者四千余户来降,诏给?Z遣还,固辞不去,部落渐众,徙逐水草,依纥臣水而居。在?|西正北二百里,其地东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逸其名。”
这些分散的各部在遭受了各种艰难险阻之后,逐渐认识到只有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力量,才能与别族抗衡,于是之后形成了大贺氏联盟。大贺氏时期的契丹地域,“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与古八部时期的活动区域大体相同。
七世纪上半叶以后,契丹人既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和发展着,同时他们又成为唐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到了遥辇氏时期,契丹人随着势力的强大,居住区域也比大贺氏时增大了。民族迁徙的情况时有发生。“光启时,方天下盗兴,北疆多故,乃钞奚、室韦,小小部种皆役服之,因入寇幽、蓟…刘守光戍平州,契丹以万骑入”,“是后契丹方强,奚不敢抗,而举部役属。虏政苛,奚愿之,其酋去诸引别部内附,保伪州山北。”《辽史?地理志》称其“迨于五代,辟地东西三千里”,比以前大贺氏“地方二千里”大了很多。
这一阶段的迁徙特点是:契丹部落由弱变强、由分散到逐渐集中的一个过程。
二、第二阶段的迁徙情况
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取代痕德堇为契丹可汗,916年去可汗号称皇帝,宣告契丹国建立,契丹社会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契丹建国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均有了很大发展。这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民族迁徙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如耶律阿保机在平定剌葛诸弟之乱后,率领汉人耕种,发展农业生产。如《辽史》载,“太祖伐大,先得是邑(长泰县),迁其人於京西北,与汉民杂居。户四千。”天赞元年(922年)后,随着部落人口的增加,于是又令契丹部落中的一部分人从事农耕。
德光当政后,把农业生产由“地沃宜耕种”的临潢府周围向更北的地区扩展,最先被迁往边地开拓农业生产的是迭剌部。据《辽史?营卫志下》记载,迭剌部,“其先曰益古,凡六营。阻午可汗时,与弟撒里本领之。传至太祖,以夷离堇即位。天赞元年,以强大难制,析五石烈为五院,六爪为六院,各置夷离堇。会同元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部隶北府,以镇南境。”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知道:会同元年(938年)耶律德光从后晋石敬瑭处割得人口稠密、农业高度发展的燕云十六州,使契丹国又增加了一个富饶而广阔的农业区,为契丹贵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丰富物品,激发了广大契丹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为此,契丹人又有了一次人口迁移。契丹的五院、六院和乙室部镇守南境,移居河北、山西北部,生产方式逐渐转向半农半牧。这一举措,对契丹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会同二年(939年),“冬十月丁未,上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石烈户居之。”即命北、南院徙欧昆等三石烈至水草丰美的乌古部地区,次年,又将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之“善地”作为农田耕种;随后又将于谐里河(今喀尔喀河)、胪?r河(今克鲁伦河)的近地,赐于南院的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耕种。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在契丹政权稳定之后,统治阶层逐渐把精力转移到发展农业生产上来。于是有一部分契丹人与汉人一起居住、耕作,共同创造着农业文明。
三、 第三阶段的迁徙情况
契丹国破之际,契丹共同体呈现分崩离析:部分西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