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笔下畸人形象探析
庄子笔下畸人形象探析
摘 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以《德充符》篇最为突出。通过对这些畸人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同时,畸人形象以其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
关键词: 德充符;庄子;畸人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3-0080-04
一、庄子畸人概念的界定
(一)“畸人”
《庄子》的文风奇特,变幻多端,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庄子独特风格的便是他塑造的大量“畸人”形象。
什么是“畸人”呢?在《庄子?内篇?大宗师》一篇有庄子关于“畸人”的定义,庄子假借孔子言畸人是“畸於人而侔於天。”成玄英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乖异人伦,不耦於俗。”[1]也就是说畸人不合于世俗却合乎自然。庄子通过描写这些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之“德”,来反衬那些形全之人的表里不一、“德”之不足。这里对于“不耦於俗”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如文章所列举的这些因天生不足或外界灾祸苦难而导致的身体上的残缺或丑陋;另一种则是无视世俗标准而放荡不羁,成为别人眼中异类的人。纵观《庄子》中所提到的畸人意象,“畸人”一词主要指前一种,即形体残缺或外表丑陋的人,重点在于突出形残与德全的比照。
《庄子》中的畸人是身体残缺的智者,虽不合于俗却合于自然。从外表上看,畸人是不被世俗审美观念所接受的,但通过庄子的论述和分析,这些畸人却成为高于世俗观念之上的存在,甚至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
(二)畸人之“德”
《庄子》一书中“德”的出现频率极高,在《德充符》一篇中更有专门论述,可见庄子对“德”的重视。 何谓“德”?庄子借孔子之口指出:“德者,成和之修也。”[2]从《德充符》篇目来看,德,得也,指得道之人;充,充分,专指一种心灵状态。如《天下》篇评庄子所谓“彼其充实而不可已”的那种充实,是自己虽然处于无为之状态,但由于内心得道而充溢于外,以致影响他人。即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逍遥游》中所谓“是其尘垢秕糠,尤将陶铸尧舜者也”的境界,先秦哲人于心灵境界,常用“充实”来表述,如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符,信也,即证验。《老子》中有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3]反言之,外形上的完美不一定是德之所在。因此,庄子用肢体残缺之人来彰显德他们德之真全,意在强调德的内在性和超越性,从而体现出它的真实性。
《德充符》一篇中庄子通过揭示“才全而德不形”来彰显德的最高理念,德之形与否进一步阐明了修德之人应该达到的什么样的境界。“形”是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庄子借孔子之口,以水为喻论“德不形”:“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同样,人之德性修养若能静若止水,达到“外不荡”境界,则表现于外是与万物能够融为一体。内心的修养虽不彰显于外,但内心尤为充实,内心的平静安适便可以完全融入自然,顺应四时变好。相反,如果不能保持德性的内敛,刻意彰显于外,则是非毁誉将随之而来,庄子借叔山无趾与老聃的对话,批评孔子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够传扬于外,这正是“德不形”之反例。儒家求经世济民,德形于外,而庄子从自然之角度立论,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在德性的修养。在庄子看来,德以不形为贵。
然而,庄子通过六位畸人所揭示的德性之修养,并不是超脱世俗,不理外事,而是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客观事实也能够保持内心的修养与德性。无论是身体残缺或生老病死,真正德性“才全”的心灵是和谐通达而豁然开朗的,并充满着生机,能够融入自然。在庄子看来,才全者所达到的境界是内心境界的超越,还要回到现实之中。因此“德不形”既是“德充符”者现实中的表现,也是德性达到才是真正“才全”的条件。
二、畸人形象的诞生
(一)客观社会时代背景
文学创作的来源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便是来源于生活,庄子塑造的一系列畸人形象也是如此。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4]梁惠王、齐宣王都为战国时期人物,许多史学家考证认为,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生活于战国中晚期的宋国,而战国时代是政治最动荡、战争最激烈的年代,天下生灵涂炭,平民苦不堪言,因此会许多染病在身而无钱医治或因暴君的酷刑以至落下终身残疾的百姓。
在战争伤害最大的劳苦大众,“兴,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