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与中原文士文学交游活动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含与中原文士文学交游活动探析

张含与中原文士文学交游活动探析   【摘 要】明代永昌府文士张含通过不同的途径积极与中原各方文士进行文学交游活动,传承着积极入世、仁义道德、中庸和谐的儒家精神,促进了本地区儒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张含 文学交游 中原文士 儒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9-0110-02   永昌府文士张含本着儒家积极进取之心,与中原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尽显其才华,韵著千秋,光耀南滇,促进了永昌府文学风格的形成,在与中原贬谪文人的交往中见其仁义之心,其诗歌中沉淀着一颗纯粹的入世之心,从而将儒学在本土发扬光大,形成开放的文化风气,影响着后世文人的成长。   一 明清永昌府文士与中原的文学交游   明清时期中原人士来到永昌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朝廷选派人员到该地区任地方官;二是遭贬谪或流放的人士。明清有很多士人遭到贬谪,边远的永昌府自然是士人的贬谪地之一。明代贬谪到永昌府的有“监察御史范从文、姬思忠,进士刘寅、儒士祝璀以及翰林院大学士杨慎等”(陆韧《论明代云南士绅阶层的兴起与形成》);清代如王昶有遭流放而从军滇缅的经历。这些士人阶层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杨慎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再考察明代从中原到该地区任地方官的情况:江西省到永昌府任职的官员有27人之多,来自浙江省的有7人,四川省的有9人(清?刘毓珂《永昌府志?秩官志》),另外还有来自湖南、湖北、山东、安徽、福建等地的官员,很多官员尽心尽力地传授儒家文化,现立于保山太保公园碑林内的《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庙学记碑》就讲述了余子僖、余谷父子二人勤于办学的光辉事迹,他们把兴办学校的主要目的理解为修善治德,正是传授儒家文化的教育实践。同时,永昌府本土文士与中原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二 永昌府文学风格开始形成――张含与李梦阳的文学交游   明代云南永昌府是除云南府之外文学成就最突出、最有影响的地区,云南保山人杰地灵,孕育了永昌府“张氏文学家族”,张含是永昌府声名最大的文人。张含(1480~1567年),字愈光,号禺山、月坞、半谷,别号靖滇。张含是一个布衣诗人,《列朝诗集小传》、《滇南诗略》、天启《滇志》、《明诗综》、《御选明诗》等均有其传。《永昌府文征》收录其诗875首,文39篇,可见其影响之大。对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张含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因为一般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作,几乎不提及他,即使提到其他研究者,也多把他当作李梦阳或杨慎的附庸。事实上,由张含的诗歌创作成就及别人对他的评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受明前七子影响而又能突破其藩篱且有所超越的诗人,在全国的诗坛上亦应有一席地位。   张含青年时代游于宋梁,曾拜李梦阳为师,李梦阳待张含甚厚,今《空同集》中有赠张含的诗作七首及为张含诗《春园集》写的序一篇;张含集子中亦有《哭吾师空同先生五律四首》,其第三首云:“失意辞南省,梁园两度游。吾师怜远士,三月滞中州。路远难离别,情深苦倡酬。讵期生死隔,双泪逐江流。”从可以窥见其师生真挚的感情。张含还受托编《李何精选诗》并作序;又为杨升庵精选评点的《空同诗选》作序,称道李梦阳的诗。其文艺思想在早年受李梦阳影响较深,但在创作实践上,张含和李梦阳有较大的差别。李梦阳早年专心学习古法,张含则效法杜诗,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当时的现实,以其独到的笔触,以宝石为着力点,用诗表达了滇缅边境百姓痛苦的心声。   可见,正是张含在实践中突破了自己及老师李梦阳理论上的不足,在艺术创作上一直求新求变,才形成苍劲沉郁、旷达雄伟的风采,自成一家,光耀南滇。   三 文人友谊万古长青――张含与杨慎的文学交游   在云南,张含是与外界交游最广的诗人之一,这除了早年随父宦游的关系,当然还和杨慎的推崇有关。从时间上看,在云南籍文人中,张含是与杨慎渊源最深的朋友。张含与杨慎为世谊,关于二人的交情,较早的文字记载是在1498年,因长辈介绍,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升庵集》(卷二十八)中的《招张愈光》下注“癸亥岁,时十六”,此为杨、张二人唱和的最早记录。杨慎因议大礼于嘉靖三年(1524年)谪戍永昌。次年到达戍所,含与慎故友重逢,互相切磋,诗酒酬唱,这种交情一直延续到老。杨慎为张含编选、评点诗集多种,撰写序跋十三篇,在《张愈光诗文选序》中称:“慎与张子,自少为诗文,观规矩而染丹青者,五十余年矣。张子诗愈工,文愈奇,余瞠乎其后者。”   张含学习杜甫诗歌感情深厚、博大的特点,以诗言志,以诗言情,表达他对人民、对朋友,特别是对杨慎的真切同情和浓厚友谊。他们的文学交游对滇西片区影响深远。张含诗集中有很多的寄赠诗,且大多数都是寄赠于杨慎的。现存张含怀念、寄赠杨升庵的诗180余首。张含的寄赠诗皆表达了诗人笃于友谊以及对杨慎仰慕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