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教学方法谈起
从教学方法谈起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时都需要遵循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无法的境界 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多种教学模式融会贯通——无模的境界 启发式教学的由来和发展 孔子的“愤悱术”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的“愤悱术” “启发”一词最早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其中“愤”指发愤学习,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时,有疑难而又想不通的心理状态。(欲求明白而不得) “启”意味着教师开启思路,引导学生解除疑惑。(开其意) “悱”指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困境;(想说又说不出来) “发”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通畅语言表达。(达其辞) 由此可看出启发的时机是“愤”、“悱”之时,即学生达到思维激活、情感亢奋的心理状态——思潮汹涌、呼之欲出;启发的核心是开启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思绪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内—外迸发);启发的目标是举一反三。 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愤悱”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渊源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 苏格拉底把教师的作用比喻为接生婆,学生获得真理的过程就像接生婆帮助产妇以其自力分娩婴儿那样,要靠自身的力量孕育真理,生产真理。这种“产婆术”在西方被称为启发式谈话法或苏格拉底法 (1)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2)用一系列的反诘,使学生陷入矛盾的窘境(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无知,进入困惑状态)。 (3)在困惑的基础上,经过启发使学生领悟到问题的实质(自以为知——知其不知——知其所知)。 他的“产婆术”注重问答式的启发。一般是苏格拉底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然后通过问答与人谈话,常常使人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窘境,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苏格拉底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要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在教学中,他常常从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由此产生困惑,从而促进其积极思索。 随后教师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逼近正确结论。 无论孔子的“愤悱术” 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重在使学生产生疑难或困惑,使其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思维起于疑难、困惑和问题。(问题情境)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教师的问题刚一说出,学生不需深入思考便能很快回答,完全没有困惑的阶段。这不是启发式,至少不是苏格拉底的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以产生认知冲突,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通过点拨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知识、经验和能力得到生长,以从中领悟知识本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激活新知识的生长点)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由认识的困惑到解疑、由模糊到确定的动态平衡过程,是尽可能创设“愤悱”教学情境的过程。 教学中如何贯穿启发式教学思想? (1)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 (2)教师作为思维向导的主角(引导、启发、点拨)(自然的帮助而不是外部强行嵌入或简单告诉) (3)重视启发思路而不急于告知结果 (过程教学:度的把握) 中国教学史上最早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即启发诱导之意。 教师如何善喻?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即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学习起来才感到愉快;开而弗达,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 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演讲时永远应该坚持的传统,不能忘记。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显性”的和“隐性”的提问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显性的是课堂提问,隐性的提问则是启发。教师的这种基本功的启发示范是双基教学的一部分,永远不会过时. 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先生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