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恩施山水神话传说中山水观解析
恩施山水神话传说中山水观解析
摘 要:恩施山水神话传说是恩施先民审美观念的表达,它们传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山水激发了先民的诗意想象,这些想象成为与山水相关的神话传说,饱含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也是他们对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呈现。山水是他们生存的家园,山、水、人终在这方土地上化为一体,诗意地栖居,展现着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山水观;山水图腾;家园意识;灾难记忆
湖北恩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土家族和苗族居多。地处山地地区,恩施先民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过程中,恩施先民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其山水神话体现了人与自然亲近的观念。山水为之提供生产原料和生存资料,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一、山水神话传说:审美传统的活标本
山水神话传说是审美传统的活标本。神话保持史前先民对山水的原初观念,传说则是后世民间流传的相关故事。神话传说作为文化化石,保存着一个群体对山水最为本真的观念。
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质的改变,从对自然的恐惧敌对转而对自然产生美的感受,继而人们以审美的角度审视自然、关注自然,驻足山水,体会山水带来的舒畅之感。《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山水成为情感的象征,被借以抒发复杂的情感。除《诗经》以外,《论语?雍也》中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表述,孔子以山水喻德行,使山水成为文人的精神依托。老子朴素辩证的道家哲学精髓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乃“道”之根基,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主张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魏晋时期,文学走进了自觉阶段,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注的对象。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词,明显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已经开始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山水,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又从关注自然到欣赏自然,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状态。
总之,中国古代山水神话传说作为后世审美传统的原初形态,对于研究一个地域及民族的真实本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原初形态在后世文人那里发展成为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文化传统,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富有山水的地方,由于文化融合以及这些地区人们与山水之间所具有的天生的亲密关系,这些地区的山水神话传说保留了早期文化信念的活标本。
二、仙居恩施的诗意想象和诗性生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山区,全州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45条,自然环境优美,是一个依山傍水之地。恩施不仅仅有秀丽的山水,还有大量解释山水缘起的神奇的神话传说。在这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与奇特的神话传说相互支撑,组成了仙居恩施的独特审美文化景观。山水激发了人们的诗意想象,这些想象便成为与山水相关的神话传说故事。因此,人们既生活在山水中,又生活在故事中。
在神话传说《望儿山月亮崖背子石》中就解释了山的形态:明朝隆庆年间金洞土司王之胞弟覃璧因不满王兄草菅土民之命,杀兄夺印并领兵聚首一山寨。明朝派一万官兵前来围剿,并用计将覃璧擒获。覃璧因上当被擒懊悔不已,大悔寨①因此得名。覃璧被押往京城以后,其母不知他已被罚去边塞打仗去了,天天爬到一座山上呆呆地望着北边,期盼儿子能够早日回来,风吹散了她的头发,“她就把镜子挂在山崖上面,对着梳理。天长日久,镜子就嵌在山崖上了,像个月亮。以后,这壁崖,就叫月亮崖②”。日盼夜盼,覃璧一直没有回来,他的母亲就站在这座山上,眼泪流干了,再也没有回家去。“不管春夏秋冬,风雨寒暑,她日日夜夜地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终于变成了一座山峰。这座山峰,朝着北方,佝偻着背,呆立远望,后人就叫它望儿山。”③覃璧的妻子也背着儿子,牵着女儿四处寻找丈夫,却怎么也找不到覃璧,“最后母子三人站在一个山头上,化成了石头。这石头恰像一个母亲背着孩子,手里还牵了个小姑娘。后来,人们叫它背子石④”。这个传说中,人物同地形相结合,将人物故事融入到对山的解释之中,以山释人,以人观山。在自然环境中,山的形成是自然的结果,但是古人当时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他们把自己的认知与自然形态相结合,山的形状恰如月亮,这样的比拟,正是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当人看到眼前的山,对于其有特点的形态便会加以猜测。在没有科学的勘测的情况下,先民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揣摩山的形成原因。
除了对山的形态,山水神话传说中还有对水的源头的猜想,最有代表性的是《龙洞河》。在这个神话传说中,解释了龙洞河水的源头。很久以前,恩施是一片焦土,日子十分清贫。在母猪岩附近,住着黄家两兄弟,哥哥叫大龙,弟弟叫小龙。他们来到东海边想找东海龙王借水,一个柱拐杖的白胡老汉为兄弟俩指点迷津,按照老人的指示行事,大海开了一条水路,兄弟俩直奔龙宫大殿,拜见老龙王,把借水的事叙说了一遍。由于东海离家乡如此遥远,水不能流过去,要借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