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诗词中植物意象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州诗词中植物意象研究

扬州诗词中植物意象研究   摘 要: 诗词引用的大量植物意象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内容。本文以历代扬州诗词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分两步做了研究。第一,用统计的方法将扬州各个时代诗词分别与当时诗词总集中出现的植物频率作比较,横向对比探究扬州植物的地域特点,柳、琼花、芍药极具代表性。第二,将扬州历代诗词按时代划分,结合历史、民族、文化背景,纵向探究具体植物在诗词中地位的升降及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及外交等对植物意向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扬州历代诗词 植物 意象   在我国,关于“意”“象”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后意象一词被广泛地用于美学领域。中西方对植物意象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虽然没有统一定论,但有以下共识:一是植物意象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二是植物意象是由人类创造并被认可的,具有社会属性;三是植物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相关文化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州界多水,水扬波”的扬州以水多著称,隋代开凿的纵贯南北的古运河与东流入海的长江连接,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唐代更有“扬一益二”的知名度,从而奠定了扬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扬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繁多的植物。同时,作为淮扬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文化著称于世,正所谓“政有兴废,诗无绝响”。《扬州历代诗词》收录了自西汉至民国初年上下两千年吟咏扬州的诗词,其中富有扬州特色的植物成为诗词写景抒情不可或缺的部分。“参差红菡萏,迤逦绿菰蒲”、“琼花芍药春次第,扬州风物总诗情”、“杏花开遍扬州雨,柳色浑铺瓜渚烟”……诗词中的菡萏、芍药、琼花、杏花、杨柳等植物意象不仅塑造了优美朦胧的意境,更因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而使得表情达意更含蓄典雅。   《扬州历代诗词》中收录的西汉至隋代共40首诗,其中涉及植物的共22首。由于作品较少,描写到的植物具有较大偶然性,暂不做研究。为直观分析比较《扬州历代诗词》中各时代诗词分别与当时诗词总集中出现的植物频率,现列表如下:   一、“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柳拂金堤”――柳   柳,因为“柳”与“留”谐音,被赋予了留别怀人的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歌咏的对象。“杨”、“柳”、“杨柳”在诗词中大量出现。我国古代释词专著《尔雅》中有“杨,蒲柳”的记载。《毛诗诂训传》中也有“杨柳,蒲柳也”的解释。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却认为杨“枝硬而挺起”,柳“枝弱而垂流”。“杨柳”名称起源与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有诸多相似,但尚无定论。根据诗中单字所提之“杨”的形态来看,大多和“柳”一样,同样指柳树。如“沙平瓜步出,树远绿杨低”、“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   从表一至表五可以看出柳在历代诗词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但在扬州诗词中柳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地位,尤其是在唐代。在《全唐诗》和《全唐五代词》中,“柳”出现次数排名第一,约占诗词总首数的7%。在《扬州历代诗词》中的唐代部分,“柳”出现的诗词数量约占唐代诗词总量的18%,此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出现频率。为什么唐代扬州如此钟情柳树?这与扬州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公元604至公元610年,隋炀帝杨广出于政治、经济及巩固国防等方面的考虑,倾举国之力在原有基础上开通了五千余里的大运河,为封建国家的繁荣与运河沿岸点点明珠之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客观史实在《资治通鉴》、《隋书》等古籍中有证可考。民间传说隋炀帝植柳是为了给美女遮阳和以柳叶喂羊,并赐柳“杨”姓的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隋炀帝确实为巩固河堤在河岸广植柳树,并鼓励植柳,为“绿杨城郭”开辟了源流。唐及五代沿袭前代又对运河做了开发、疏浚工作,特别是后周对邗沟进行了大规模整治。隋炀帝与杨柳成了扬州文化的重要部分,唐代白居易、杜牧、李山甫、方壶居士、毛文锡、江为分别写过以《隋堤柳》为题的诗。“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隋家古柳数株在,看取人间万事空”、“楚地蒹葭连海?,隋朝杨柳映堤稀”……扬州的柳与隋炀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史书的撰写多以“以隋为鉴”为指导思想,因此隋炀帝多以暴虐、昏庸的亡国之君形象出现,民间传说更是夸大渲染了这一形象,使得隋炀帝蒙受“不白之冤”。故诗中多借“隋柳”意象批判、讽刺隋炀帝或表达盛衰兴亡、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之感。明清两代依然重视柳的栽培与种植,“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城西“转入穿径多柳……池外堤上多高柳。柳外长河。河对岸。又多高柳”。柳营造了温婉的江南景致,成了扬州代表性的植物。   二、“千点珍珠擎素蕊,一环明玉破香葩”――琼花   在历代诗词中,琼花并没有很高的地位,远不如桃、杏、兰、菊那样受诗人关注。在扬州历代诗词中,琼花自隋唐以来就受到诗人重视。唐代扬州诗词中琼花出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