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彭州领报修院震后修复研究
彭州领报修院震后修复研究
摘 要: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得彭州领报修院遭遇灭顶之灾,受震后几乎完全倒塌。这样的建筑应否进行修复,怎样进行修复,修复中怎样实现其价值的保护,针对今后依然可能发生的震害应否有一些预防性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领报修院震后修复工作的修复理念、修复依据、修复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彭州;领报修院;修复
Abstract:Wenchuan Earthquake brought destructive damage to Pengzhou Libao Monastery, which almost completely clasped after the earthquake. Whether the building should be restored, how should it be restored, how to realize the value protection during restoration and whether some destru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guard against possible earthquake later? On these questions,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restoration concepts, basis and methods in the restoration work of Libao Monastery.
Key words: Pengzhou;Libao Monastery;rest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4-51(6)
作者简介:韩 扬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汶川“5?12”大地震,造成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震区内的众多文物建筑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彭州领报修院是这些文物建筑中破坏严重的一例,受震后几乎完全倒塌。这样的建筑应否进行修复,怎样进行修复,修复中怎样实现其价值的保护,针对今后依然可能发生的震害应否有一些预防性的措施?这些都是必须研究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一、领报修院历史沿革述略及震后状态
1.历史沿革述略
当前所称“领报修院”①又称“上书院”、“上学堂”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所辖彭州市市区外23公里的白鹿镇回水村西北1.5公里处,是成都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天主教建筑组群。这里三面环山,地理坐标为北纬31°7′23″,东经103°52′58″,海拔805米,有良好的自然环境。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于18世纪中叶传入四川,彭州即受到深刻的影响,成为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区的一部分。领报修院则是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区培养教职人员的神职学院,有上书院和下书院两处,是四川天主教成都教区的宗教中心之一。
据有关资料,领报修院于1895年动工,至1908年竣工,历时13年(一说为1907年动工,1910年竣工,历时3年)建成(图1)。据考,系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院长白历山神父(PERRODIN Alexandre)及陆神父(ROUSSEAU Léon)设计主持,出资招募中国工匠兴建。
修院东临白鹿河,占地面积近2.5公顷。建筑群坐西朝东,依山就势,由主体和附属房屋构成,建筑系典型的中国近代仿西式砖木混合结构。经勘测核实,可确认的始建竣工建筑面积674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平面呈口字形,由礼拜堂、西楼(当地称后厅)、南北楼(当地称耳房)、东楼(当地称前厅)围合成中心600余平方米的内庭(当地称大院坝),东楼前则为外院(当地称平坝)。西楼居中建礼拜堂,是组群的核心。从内院看,礼拜堂两侧向外各连西楼四间,然后分别折转向东,成南北楼各五间,再分别自南北楼东端折向中轴共成楼九间并合拢,遂围合成封闭的内庭。四面楼中,东楼因地势而部分建成三层,其余均为二层。
建成后,修院曾遭自然灾害破坏,功能也几经改变。
1928年,泥石流灾害将礼拜堂后堂及西楼冲毁,其后礼拜堂仅存残状,西楼未再重建(图2)。随后,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修院建筑有因初建时对地基重要性、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缺乏科学认识,导致结构强度不足而出现的局部变形破坏;也有因自然和其他破坏因素导致结构材料老化、损伤,使其由完好状态变为处处伤残的状态;更有局部遭受的火灾损伤。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局部的修缮和较为随意的支撑加固。
修院建成后,培养了大批的神职人员。群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