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的表演性
【摘要】苏北民俗舞蹈的种类十分丰富,有一百多种。其中主要的有花鼓、龙舞、莲湘、花船舞、灯舞、剑舞、高跷、跳五猖、跳财神等,这些舞蹈几乎遍及苏北里下河流域以及徐淮地区。此外,还有一些舞蹈只在一两个县的范围内流行,如痴和尚吃酒之于昊县,抢更饭之于尾山县,三十六板凳之于无锡县,水鬼求雨之于如皋县,摇钱树之于启东县,水牛舞之于江都县,踩水之于阜宁县,请孙猴子之于沛县,独杆桥之于丰县、泅洪县,男欢女喜之于宜兴县。
【关键词】苏北民俗舞蹈舞台化表演性一、苏北地区民俗舞蹈的种类及发展
苏北地区的舞台化民俗舞蹈源远流长,各式各样的民俗舞蹈虽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但民俗舞蹈作为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合成群体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战国之后,苏北民俗舞蹈的资料有不少遗存了下来,屈原在《招魂》一诗中描述楚国宫廷乐舞的演出场面时,有“吴袱蔡讴,奏大吕些”的诗句,这说明彼时的楚地歌舞已流传到了齐都。伴随着朝代的变换,民俗舞蹈的发展也时起时伏。现有的苏北民俗舞蹈,其来源途径有下列四种。
一是由外地传入。过去,民俗舞蹈的演出常常是流动的,艺人们将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旦有了民间婚丧嫁娶等活动,便积极走动谋求表演机会,逐渐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民俗舞蹈,如海州花船即是这样形成的。
二是本地的民俗舞蹈受外地民俗舞蹈的催化孕育而成。流行于淮阴市肝胎县换沟乡一带的花鼓伞,迄今已有四代艺人,而第一代刘姓艺人所舞的不是现在的花鼓伞,而是安徽的花鼓灯,到第二代艺人朱殿才的手里才将花鼓灯加上本地的小调,并用“倒退穿花高跳步”丰富原有的花鼓舞步,以后又经过第三代、第四代艺人的努力,才形成现时样的表演方式。
三是自为产生。这种舞蹈的形成大都凭依着某个非艺术的契机,有的产生还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如流传盐城市城区的三人花鼓,据它的第四代传人曾金鸿说,盐城东边的土地,清初曾被海水淹没,涨潮时人们退到岸上,退潮时到海滩上烧盐糊口,生活十分贫困。在此情况下,蔡宜仁等人抢弃此业,他们在流浪途中,为讨取施舍,把装盐的盐简背在身上,敲出海潮翻腾的声音,边舞边唱,后来便渐渐形成了这种民俗歌舞。
四是由传说派生。苏北的民俗舞蹈与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那些自为产生的舞蹈与之更为密切,更有许多舞种直接由传说派生出来,传说是造就这些舞蹈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地方以传说为民俗舞蹈的内容。
二、苏北地区民俗舞蹈的舞台化表演
起初,苏北民俗舞蹈的演员一般都是业余的,各人有着自己的职业,他们的演出多半是为了乡邻的娱乐,也有的是为了糊口。但经过他们对当地民俗舞蹈的不断推动和传承,使得这些民俗舞蹈由最初的走街串巷逐渐舞台化。如流传在徐州新析县的七巧灯,创始人为该县唐店乡姚湖村的姚根瑞,他早年为生活所困,流浪子南京、无锡、镇江、扬州一带。民国初年,他回家乡后,把他在流浪时见到的七巧灯进行加工、整理,并根据当地民俗小调编写了四十多段唱词。改造后的七巧灯,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于是,七巧灯便成了新沂县的地方民俗舞蹈舞台化的代表。盛行于睢宁县梁集乡的鲤鱼戏花篮舞,原是由两个人手提花篮表演,舞起来很单调,而现在的鲤鱼戏花篮与原先的舞蹈内容差距很大,而改编成此舞的主要是一位名叫张景舟的人,1854年,他在安徽省灵壁县高楼乡王楼庄教书期间,向当地老艺人学会了鲤鱼戏花篮。回乡后,他和小葛庄的艺人一起,根据神话故事重新编制,极大的丰富了舞蹈内涵,为该种舞蹈走向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舞台化的民俗舞蹈表演扎根于农村,并且演出时间是大多数是固定的,但有一些由于婚丧嫁娶等特殊需求的表演时间则十分灵活,如盐城龙舞一年虽有多次演出,但时间基本上每年不变,正月十五出灯,五月十六送龙珠,六月出庙会。而随着舞蹈形式的传承和规范化,舞台化的表演也逐渐衍生出一些程序性的内容,民俗舞蹈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打场和正舞,打场即是在人群中占领一块演出场地,如浒零花鼓在演出正舞前,必舞“暗狮子”来打场,“狮子”在鞭炮声中由绣球引着,从外场窜到堂内,再从堂内窜到外场,观众逐步退让,场子便被打开了,接着,便演正舞。这种程序仅是对一般舞蹈而言,对于具有宗教功能的帷舞来说,它的程序比起上述程序要复杂得多,如跳五猖的程序为:迎神、降神、拜神、庆功、送神、出观。但民俗舞蹈的表演动作初始时是即兴随意的,没有严格的固定程式,这种特征在部分舞种身上仍能得以体现。除此之外,一些经验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家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基本动作外,很多内容都由表演者进行即兴自由发挥,经过了表演动作自由发挥的阶段,艺人们留取了那些优美洗炼能表现出的动作,并将这些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便形成了进一步的舞蹈动作程式,艺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传授一些复杂动作,还将动作编成艺诀,极大地促进了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