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指称非现场人物语言策略
指称非现场人物语言策略
摘 要: 在自然会话中,会话者不但会谈论身处会话现场的人物,而且会谈论不在会话现场的人物。我们将前者称为现场人物,后者称为非现场人物。本文考察指称非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问题,系统描述说话人引入和续谈各类非现场人物时可能使用的种种语言形式。
关键词: 非现场人物;指称;语言体现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544(2008)01-0023-06
Abstract: In naturally occurring conversation, interlocutors not only make reference to persons
in the conversational setting, but also to persons absent from it.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strategies for reference to persons absent from the conversational setting, offering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various linguistic forms that interlocutors may employ when it come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reference to such persons.
Key words: persons absent from conversational setting; referenc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1.0引言
话语人物包括现场人物、非现场人物以及两者的混合体。现场人物指的是出现在会话现场的人物,非现场人物则指不在会话现场出现的人物。笔者在“指称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马博森,2007)一文中探讨了引入和续谈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问题。本文讨论引入和续谈非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问题。指称非现场人物等同于文献中常说的人物回指现象。下面简要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2.0 国内外人物回指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人物回指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1)语用学角度;2)话语分析角度;3) 认知角度。
2.1 语用学角度
Sacks Schegloff(1979)首次提出了会话中回指人物时的两大语用原则:最简化(minimization)和为受话者着想(recipient design)或可识别性(recognition)。前者要求说话人选用“单一”形式,后者要求说话人选用名字一类可识别形式。de Fornel(1987)尝试对Sacks Schegloff (1979)提出的两大语用原则加以修正,研究重点是名字和定指描述语两类人物回指形式。Huang(1994:204-256)从1)会话中回指的生成;2)会话中回指的理解;3)会话的动态性及其对回指的影响三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自然会话中指人的第三人称单数表达式的使用情况。国内从语用角度研究人物回指现象的论文主要有陈辉和陈国华(2001)及方经民 (2004)。前者讨论人称指示的视点问题;后者考察现代汉语中指人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问题及其语境制约。
2.2 话语分析角度
从话语分析视角研究人物回指的主要有Schegloff (1996),Ford and Fox (1996) ,Fox(1987) ,Su(1996),徐赳赳(1990;2003:106-137)和王灿龙(2000)。其中,前三项成果的语料为英语,后四项为汉语。在谈到回指他人时,Schegloff区分了先发位置/后续位置和先发形式/后续形式两组概念。文章还讨论了可识别和非识别指称形式。Ford and Fox通过对个案的详尽分析探讨什么因素促使说话人先用了一个较为经济的回指手段(人称代词),接着又改为一个不太经济的回指手段(完整名词短语)。Fox主要考察英语说明文和英语会话中的回指分布情况。研究集中在指人的第三人称单数表达式上,目的在于找到语料中代词和名词短语的总体分布情况。Su采用基于话语结构的方法(structure-based approach),探讨回指形式的选择与话语结构之间的关系。徐赳赳和王灿龙的研究涉及指人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问题,两者的研究语料、研究范围等虽然不同,但均分析了制约语篇中人称代词分布的种种因素。
2.3 认知角度
从认知角度研究人物回指现象的有Mulkern(1996),Downing(1996)和Smith et al.(2005)等。Mu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西安交大《儿科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ppt VIP
- 城市交通大脑方案:构建一座可感知的城市(59页 PPT).pptx
- 国家电投集团笔试真题.pdf VIP
- 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pdf VIP
- 恋爱心理学(中国矿业大学)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中国美酒鉴赏》课件.ppt VIP
- 读后续写--候诊情缘(2023.4金华十校).pptx VIP
-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陕2019TJ048 预制装配式排水检查井图集.docx VIP
- 防范银狐木马病毒与补贴诈骗信息课件.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