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手段下地震谣传和对策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传播手段下地震谣传和对策思考

新传播手段下地震谣传和对策思考   摘要:一个流传广泛的地震谣言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现今地震谣传通过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传播, 传播变得更加迅速,传播范围也更加大。对应新传播手段形式的地震谣传,总结了几点的对策。   关键词:地震谣传;手机短信;网站;三网一员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141―02      一、引言      地震谣传是指那些毫无科学根据的所谓地震消息,通过不正当途径进行传播,通俗地说,就是“假地震预报”。地震谣传一旦发生,会借助人们对地震的无知和恐惧心理,迅速扩散蔓延,造成社会动荡,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目前,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还未过关,难以达到避免灾难的要求。于是,有些人便对有关传言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就给地震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机会。 但是,正因如此,才更有必要制止极个别故意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的人。要把谣言制止在产生杀伤力之前。特别是在破坏性大的地震发生后,人们感受到地震的可怕,更容易接受相关谣言。谣言之所以有杀伤力,是由于在抗震救灾的关键阶段,谣言的传播很可能造成社会恐慌,阻碍救援工作的开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一个流传广泛的地震谣言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      二、地震谣言新传播途径      随着人们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地震谣传的传播也变得更加迅速,传播范围也更加大。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整个中国仍沉浸在一片地震带来的悲痛之中,随着公布的伤亡人数与日俱增,地震带来的恐慌情绪也开始蔓延。一些人将看到的个别宏观异常与地震前兆联系了起来,地震谣传就开始到处散发了。有个别不法之徒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地震谣传信息,散发地震谣言,“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此类短信铺天盖地而来。有很多群众因为收到这些地震谣传短信造成恐慌、担心,打电话到地震部门咨询。这种地震谣传传播迅速,影响范围较大。“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二天北京部分市民就收到短信“警示”,称“北京地震局预报,今天晚上10点~12点北京局部地区可能有2~6级地震,请大家千万小心。”   在网络上,“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网民对地震的恐慌,地震话题成为热点。据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两个小时内,国人在百度的相关关键词检索次数暴增至数百万次。网络上,很多城市都有些人气较旺的同城社区、论坛,这些社区、论坛用户人数庞大,访问量巨大。例如,厦门的网,社区论坛现在拥有34.8万多会员,最高日访问人数达9.4519人次。“5?12”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对地震话题特别敏感,一些对地震知识了解不够的人,结合了当地一些平时没怎么关注的宏观异常,在网络图文并茂地诉说这些现象,大胆地预测地震。由于有“较有说服力”的图片,很多网民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摘抄转载这些信息到处发布。比如福州和泉州的蛤蟆都搬家了,还有在厦门看到所谓的“地震云”,一度造成了网民们的恐慌。   “5?12”汶川大地震后,5月19日,在福建连江县东湖镇一条县道上突然出现大批的小蟾蜍,引来众多村民围观。在蟾蜍最密集的地方,1平方米的路面上就有十几只。这条宽约两米的县道,一侧是双头坝水库,另一侧是几座不知名的小山,成群结对的小蟾蜍从水库方向横穿马路往小山上行进,黑压压绵延500多米长。泉州地区也出现了蛤蟆过街现象。在很多网站上,同时图文并茂报道了这一现象,福建将发生大地震的谣言随即迅速蔓延,引起了网友的恐慌骚动。      三、如何应对借助新传播手段的地震谣传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6.01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互联网向各地区渗透,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人数已达3.38亿。手机和网络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地震谣传一旦通过这两种途径传播的话,影响巨大,造成重大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不过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快捷方便,地震部门同样可以通过它们快速遏制地震谣传。政府通过手机、网络、电视滚动字幕等形式进行辟谣,由于其专业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谣言便会迅速停止传播,不实传言迅速消失,人心很快趋于安定,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因此,应对新传播手段形式下的地震谣传,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做好群众、网民的地震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一些群众对地震知识了解肤浅,偏听偏信某些毫无根据的谣传,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防震减灾常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就能识别地震谣传,所谓谣传止于智者,从而避免盲目行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特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