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视域下导游辞语言探析
文学视域下导游辞语言探析
摘要:我国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化景物为情思,引领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文学是一种记录方式,本文从古代诗词出发,对精练含蓄的语言与创作意境进行分析。诗词作品中描山绘水栩栩如生,以真实的游览见闻和感受为题材,也是最贴切的导游辞载体。
关键词:山水诗词 导游辞 唐宋诗词 古代文学
引言
文学中的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抒情理论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指的是“主观情感”,“境”指的是“客观事物”。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形象地道出了文学中的“意境”是作者将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能感发心灵,具有深层意蕴和韵味的文学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内情与外景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境界。
我国古代山水诗文、楹联、题刻等的文学意境,首先表现在对景物的揭示和感情的表达上,也表现在作家对观赏景观的视角的选择上,或二者兼而有之。古代山水文学作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化景物为情思,化平淡为神奇,引领游人达到情景互融的境界。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旅游将文人引向山水胜境, 而文人们留给我们的浩繁山水文学作品又引领着历代读者回归自然, 寻求山水之乐。对于现代而言, 古代山水文学栩栩如生,是一种最好的景观载体,也是最亲切、最得力的导游辞。
一、古代山水文学中的导游辞语言分析
我国的山水文学中具备楹联的共同特征,写成后通常是粘贴、镌刻或悬挂在壁间柱上,同时它又出现在一些亭台楼阁中,其内容能对某一景区的全体或局部进行描写、概括,给予旅游者以人文的熏染,进而增添游览地的诗情画意。如桂林龙隐洞联:
龙从何处飞来?看秀峰对峙,漓水前横,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尝居此地
隐是伊谁偕汝?喜旁倚月牙,下临象鼻,莫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身
本联用嵌字格,在联首将洞名“龙隐”二字嵌入,然后用问句提起,巧妙地将独秀峰、漓江、月牙山、象鼻山这几处比邻的名胜组织入联。上联在“龙”字上做文章,因为人们心目中龙总是乘风破浪的灵物。下联从“隐”字上下功夫,写出了龙的另一种精神:暂且以屈求伸。仅用五十六字,就勾画了一条蛰龙的精神风貌,既符合我们的民族特点,又使游人于恍惚间感觉到字里行间洋溢着飞动蓬勃之气,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而优游于北京泉山卧佛寺,其楹联却是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还不起来么?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借口
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倘成好梦亦欢心
一声断喝,充满嬉情,读来妙趣横生,然大佛卧得得意,睡得朦胧,哪里闻得凡间人语。这个对联虽仅是只字片语,但当人们驻足黄山的玉屏楼,正为眼前那云海缥缈、山石耸翠的奇观惊叹不已时,忽然间看到了刻在石壁上的点睛文字,此时此刻,游客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禁不住浮想连翩,意欲作出满意的答复;却又无以言表或言而不尽,于是再次把目光深深投入到眼前的奇山异石,陶然其中。
在五岳之首的泰山,这样的摩崖石刻,大大小小,参差错落更是随处可见,有标明地名的,如瞻鲁台;有颂泰山高大者,如泰山岩岩、登峰造极;有概括景色者,如月色乐声、松壑云深;有抒发游人逸兴者,如一尘不染,万境皆空。既可将动观静观相结合,又可从文字中获得教益。这种诗词精练且富于文学和审美性,能恰到好处地起着引导我们观赏山水的功用。
二、山水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境分析
古人云:“修辞立其诚”,其中的“诚”即指真情实感。修辞是形式,情感是内容,创作只有建立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能传真情达真意。文学修辞使用讲究“题旨情境”,在描述风物美景时,抓住景物特征,选择合适的文学修辞,准确、生动地描景状物、表情达意,才能融入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花卉树木秋谢春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我国历代文人正是在这大自然的实景中,超越了感性认识和感官快适,唤起了更高更深的审美愉悦,静中见得天机玄妙,并把这种最高层次的美感诉诸文学表达。文学把描写内容之“实”与营造意境之“虚”巧妙结合,在人与自然、主观之意与客观之情、无形之境与有形之景的和谐统一中塑造完美的意境,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引领人们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柳宗元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中曾如此细致入微地描写潭鱼,可看作是这一境界的意境象征: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只写游鱼,不写水清,使用以实写虚,计白当黑的手法,使画面显得更加空灵。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充满生机与活力,洋溢着一种动人心弦的情趣,勾画出人生的曼妙境界,将一般旅游者眼中所视的极其普通的潭鱼,描绘得如此玲珑飘逸,美不胜收,令人心醉神迷,顿生追羡之意。这种美感,不仅是在感性基础上的感官快适,也不仅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心思意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