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之于礼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敬之于礼意义

敬之于礼意义   [摘 要]《左传》与周礼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中涉及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尽管礼的分类不一,内容各异,有兴有废,有去有留,但其精神内涵却得以阐发,并充分地体现在时人对于礼或者非礼行为的褒贬评价中。而人们对遵礼与非礼行为的褒贬主要集中在行礼过程中的行为是敬还是不敬,不论是君臣之间,还是父子、夫妇之间,在处理与对方的关系时都要心存“敬”――一种恭敬和尊重的态度,只有涵敬的礼才是有意义的。“敬”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没有恭敬的态度,不仅礼难以实现,很多事情都难以办成。不只在春秋时期,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与态度。   [关键词]《左传》;礼;敬   《左传》作为一部集文学与史学价值于一身的古代优秀作品,其本身是为《春秋》作注,因而与《春秋》关系的密切程度不言自明。关于《春秋》的作者,一般的观点都指向了孔子,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确说到“仲尼厄而作《春秋》”。而孔子对恢复周礼情有独钟,然而在乱世中,孔夫子积极奔走却收效甚微,只能将其恢复周礼的伟大理想诉诸笔端,留下了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一书,正所谓“孔子成春秋则乱臣贼子惧”。因此,《左传》必然与周礼有着天然的联系,《左传》中经常出现的评价合礼与否的“君子曰”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左传》中涉及的礼可谓包罗万象,传统周礼分类的吉、凶、军、宾、嘉,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五礼八纲无所不纳。尽管礼的分类不一,内容各异,有兴有废,有去有留,但其精神内涵却得以阐发,并充分地体现在时人对于礼或者非礼行为的褒贬评价中。那么礼的精神内涵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以五礼为纲进行简要论述,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综合观之,宾礼主要是指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在宗法社会中,天子与诸侯、诸侯之间,大多有亲戚关系。“为了联络感情,彼此亲附,需要有定期的礼节性的会见。”[1]《左传》襄公元年:“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2]因此,朝聘之礼,对于天子和诸侯来说都是大礼,需要隆重对待。以下是三则邦交中的失礼行为。   《左传》隐公六年传:“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况不礼焉?郑不来矣!’”郑伯到王室朝见而不受周天子礼遇,周桓公因此建议桓王礼待郑伯,从而为诸侯朝见树立榜样,说明即使身为天子也必须对诸侯保持应有的恭敬,以礼相待。因为在天子式微的春秋时代,王室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威权,必须依靠于强有力的诸侯方能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左传》僖公十一年传:“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这是晋侯在接受周天子赐命时的非礼表现。天子赐命,晋惠公却显示出一副懒洋洋的的样子。惠公对天子使臣的傲慢、对天子的不敬表露无遗,内史过由此预见,晋惠公将无后于晋,并进一步说明了礼与敬的关系:礼是治国的根本;敬,是礼治的载体,行礼不恭敬,礼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此,上下关系就会昏乱,又将依靠什么维持长久统治呢!这是时人对礼与敬关系的明确表达,充分说明了敬对于礼的重要意义。   《左传》隐公七年传:“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泄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在此,陈五父代表陈国与郑伯结盟,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既是对自身职责的懈怠也是对郑伯的不敬,泄伯由此作出了陈五父必将不能免于祸患的评论,可见为臣者必须对国君、对自身的职责保持恭敬的态度。   以上诸例表明天子于诸侯、诸侯于天子、诸侯之间的外交礼仪都离不开恭敬这一内涵。   二、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嘉礼主要包括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贺庆之礼,目的是亲和万民。《左传》中涉及较多的是关于婚礼以及飨宴之礼。以下就以飨宴之礼和婚礼为例加以评述。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其为君也,淫而不父。侨闻之,如是者,恒有子祸’。”   在此事例中,蔡候由蔡至晋,先后两次过郑。第一次郑伯派子展于郑东门之外慰劳,蔡候态度傲慢,这是国君对他国卿大夫的不敬;返回之时第二次过郑,郑伯亲自享之,蔡候接受享礼时表现得很怠惰,这是诸侯对他国诸侯的不敬。在此之前蔡景公与儿媳通奸的行为已经流传于诸侯之间,这是父对子的不敬。身为国君而傲、惰、淫都表现了对礼的不敬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