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青花瓷砚艺术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明清青花瓷砚艺术特色

浅析明清青花瓷砚艺术特色   摘要中国古砚历史久远,材质繁多、类型各异。其中,瓷砚可谓是一朵奇葩。本文以陶瓷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明清两个朝代为背景,着重介绍了这两个时期青花瓷砚在形制和装饰等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明清,青花瓷砚,特色      1引言      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为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中国的古砚,材质繁多、类型各异。其中,陶瓷砚的历史就非常久远,它既承载了陶瓷业发展的历史,也对我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   受宋代以石材为砚、元代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和长期停止科举考试的影响,瓷砚地位退居其次。到明清两代,由于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和汉文化的兴起,大批读书人研墨苦读,瓷砚的需求量大增。      2明代青花瓷砚      明代瓷砚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又一个高峰。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进入了青花瓷器生产的辉煌时期。为了满足对瓷砚的需求,民窑焕发出新的光彩,大量生产瓷砚,品种各异,尤以青花瓷砚居多。   早期瓷砚有圆有方,以鼓形居多。砚面或凹或平,空腹,入水口为三角形、蝴蝶形;洪武时期,除继承传统的绘画外,还创造了“一笔点画”的瓷砚绘画风格;瓷所绘的青花纹饰题材丰实,以龙纹、凤纹及缠枝花卉居多,布局疏朗有致,粗细兼有;釉面呈青灰或灰白色,肥腴晶亮,并常在砚边、砚侧及砚底施以细腻的白釉;胎体缜密坚硬,无釉砂底光滑自然,修胎工整,底釉与露胎衔接处常见火石红现象,有的瓷砚在砚侧和复手处还有落款。如青花花草纹鼓形砚,砚面微突,无釉、空腹,注水口为蝴蝶状。砚身施釉,白中泛青,并有细碎的纹片。青花色泽黑蓝泛灰,所绘纹饰极为简洁明快,画法为一笔点划。图1为明早期的青花缠枝莲纹砚。      明中期之后,砚已不再是空腹,多为圆饼形。纹饰以布局疏朗者居多,细柔与粗犷并存,技法采用双线勾勒渲染,仍以写意、图案画居多。正德时,由于受伊斯兰教和道教、佛教的影响,纹饰以阿拉伯文与吉祥图案为多;嘉靖时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的画面,且较为繁缛。釉面白中闪青,胎体由细到粗。如青花莲瓣纹砚,圆形实腹,砚面明显下凹,砚边突出,池与边之间有一水槽;砚面及底边无釉露胎,胎质坚硬;砚身釉色泛青;砚壁近足处绘有青花莲瓣纹饰,青花略闪紫;底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款识,为明嘉靖时民窑器物。   明末瓷砚风格恰似明中期,制作工艺较之前略粗。纹饰技法采用淡描、铁线描及涂抹手法,崇祯时又开创了皴法用笔,即笔法上由线条颇细到简单草率,画风繁缛凌乱,欠刚劲;釉面淡青色,釉质较前稀薄,有时可见胎体旋削痕;胎体粗细兼有,露胎处也有火石红现象。如图2的青花缠枝花果纹圆砚,砚面无釉,且挖一小坑为墨池,砚槽较窄浅,弧腹、高圈足;胎质较粗,器足修胎不规整,釉面较肥厚,器底缩釉明显,青花呈黑蓝色,绘画采用勾勒渲染,且超出轮廓线,这是明晚期青花瓷砚较典型的特征。图3所示为明晚期的青花长方形瓷砚。      3清代青花瓷砚      清代瓷砚生产量大,传世品多,风格不尽相同。砚式仍以圆形为主,还有玉环砚、荷叶形砚、碟形砚、钟形砚、长方砚等;纹饰更趋丰富,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花鸟等。一般来讲,清代瓷砚的边较明代略宽,而砚面下凹更加明显。   清早期的青花瓷砚,以顺治时期为代表,胎质有粗有细,修胎粗糙,釉面多为光色哑然的卵青色;砚底有明显的跳刀痕和缩釉现象;以圈足、双圈足者居多。如图4所示的青花锦地开光纹圆砚,砚面润滑,鼓腹绘青花锦地开光纹,分别为鹿、凤和鹤祥兽,并绘有牡丹花和碟形纹饰。      清代中期,以康熙时烧造的青花瓷砚最为精致。此时的青花大多使用国产的浙料,从色釉到胎釉都要经过窑工们的严格提纯,有时一窑都出不了多少精品。康熙时的瓷砚胎质坚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釉面细腻平静,胎釉结合紧密;常见纹饰有锦地开光、题诗、题字、落花流水、山水人物、岁寒三友、缠枝花、人物故事等;底部多施稀薄釉,可见明显的旋胎痕和黑疵;圈足有时出现缺口、齿咬状,以圈足、双圈足为主,多见二层台底、平足。这一时期的器物,大多带有康熙朝的年款,款式书写工整。如青花诗句砚,圆形实腹,砚面下凹,周沿有一条水槽,砚边平宽与砚池相齐。这种形制在明代绝无仅有,可作为断代的一个依据;砚边饰青花行书诗句;砚身前后有青花行书“康熙五年遵贤制”、“康熙丙午伯言办用”款识。总之,康熙时期的青花,在绘画上较富有真实感,无论是远山近水、层峦叠嶂;还是阴阳反面,既能表现粗犷的纹饰,又能表现淡雅纤细的图案,层次表现之多,达到了历朝青花器制作的高峰。图5即为康熙时期的青花圆瓷砚。   到了清代的晚期,也就是光绪时期,仿制品大量盛行,不论造型,还是青花纹饰,大都仿制。青花绘画比较呆板,口部双蓝圈,接口处断断续续,釉面显得粗松、质软。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