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偶走向市场可行性分析
木偶走向市场可行性分析
摘 要:木偶是木偶艺人进行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认识功能和独特的戏剧文化形式。木偶走过悠久的历史,历久弥香,今日却渐入难以为继的险境,是走完全原生传统艺术道路,还是走进市场发展的规则,是一次重要的抉择。基于对南充市川北大木偶的发展现状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分析木偶能否以“静”带“动”,从而推动木偶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木偶;市场;南充;川北大木偶
一、南充川北大木偶历史文化背景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木偶的产生历史源流悠久,普遍观点认为“源于汉,兴于唐”,但在论及木偶艺术发展的起点过程中,段洪波先生认为“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开始,出现了祭祀,并由此催生出巫术的产生,而巫术中的祭祀仪式,以及‘偶像伤害术所使用的偶人正是木偶戏的源头”。刘霁,姜尚礼先生认为木偶源于商周时期的俑,俑是一种专供陪葬用的明器,是人的模拟物,所以又叫“偶人”,即对偶于人的意思,目的是替代生人或动物来殉墓,供死者的神灵使用。至战国时期出现了乐俑,西汉则将乐俑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三国时期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歌舞杂戏的木偶表演水转百戏。随着人戏的发展成熟,木偶吸收人戏的优秀的发展因素,发展为木偶戏。至宋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杖头傀儡、“水傀儡”。元、明、清木偶由城入乡,多种风格、流派形成,川北大木偶也应运而生。
据口碑,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历史。清初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在湖广填四川移民时,将大木偶艺术带到了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又将此技艺传给了杨三合。1914年仪陇县包包场(今石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了杨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了“福祥班”,或称“李家班”。此后,大木偶流传于川北一带,故而得名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属于杖头木偶,所谓杖头木偶,就是用竹杖或木棒支撑木偶的躯体,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撑伞一样把木偶举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筛?铁签,从而让木偶比划各种动作。
1949年以后,仪陇木偶剧团、南充市木偶剧团相继成立。199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南充市木偶剧团更名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南充市川北大木偶发展现状
川北大木偶是川北地区传统文化和民俗精神的延续,代表着大巴山的文明和历史。如此与乡土情结紧密相关的艺术传统,现在的巴蜀人是否还记得呢?“川北大木偶的木偶剧离剧场演出越来越远,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尤其是年轻观众,木偶剧成为了他们消费中最寂寞的一类。”在采访中四川大木偶剧院院长李力说。同时,年轻人对于木偶剧的态度,大都是“木偶剧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由此可见,“观众断层现象”成为了阻碍川北大木偶发展的现实问题。在采访中李院长也表明:“木偶剧如何走进年轻观众的心里,这个问题值得琢磨。”为此,四川省大木偶剧团积极开拓市场,在剧目编排和舞台效果上也积极地融合现代的技术,以木偶为主的儿童剧和综艺节目《灵秀峨眉》《峨眉韵》等相继推出,使剧目迎合市场的情况,更新剧目与旅游结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许多游客惊叹不已,但对于观众断层这一问题上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聊起了木偶艺人,她谈起了在她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情:朋友的老家在四川东部的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庄里面,在那里有一位住在土屋里的老年鳏夫。他年轻时也是一位走村串乡的木偶艺人,会作会演,在当时还颇有名气。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幻和年纪的增长,木偶戏的观众少了,表演少了,他的生活日渐窘迫。但是,这位老人家一直不愿意放弃木偶另谋生活之路,他在等,在等一位可以学会他所有手艺的年轻人,这一等就白了头,弯了腰,结果也没有等到。问及这位老艺术家现在的生活时,朋友是这样回答我的:依靠国家对艺人的补贴生活,孤苦无依。听到此处,笔者的内心很受触动。这么一位手艺精湛、能说会唱的老民间艺人,为何晚年是如此境况?如果木偶艺术持续辉煌,是否能将他的生活条件改善呢?是否能有徒弟侍奉左右呢?是否能到晚年不至于手艺失传吗?木偶艺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到社会群体对于传统艺术的艺术感知力,小到传统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面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单方面从木偶戏本身去考虑是不够的,应该要从多角度去探索木偶艺术的可能性,要擅于化整为零地去思考。可以通过市场来带动社会对于木偶艺术的认知需求,让木偶艺术生活化、亲切化、可触化,摆脱“高阁”之中的艺术形象;通过将木偶艺术碎片化,让木偶戏的主角木偶,带着独特的地区风采和艺术表现被观众带走,让木偶走进观众生活,为木偶艺术代言。
三、木偶走向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木偶,从来都是作为木偶戏舞台上的明星存在着,观众也是通过木偶的一移一动
文档评论(0)